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构造论文

国V柴油机配气系统正向设计开发与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引言第9-10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0-13页
     ·石油能源的短缺第10-11页
     ·环境的严重污染第11-12页
     ·发动机节能减排技术第12-13页
   ·配气机构的技术发展及研究第13-16页
     ·配气机构结构形式第13-15页
     ·配气机构凸轮型线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工作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CTI2.7L柴油机配气系统的结构设计第18-35页
   ·配气系统的总体设计第18-22页
     ·CTI 2.7L 柴油机基本参数第18页
     ·配气机构的主要设计要求第18-19页
     ·顶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结构设计第19-21页
     ·摇臂球头相对气门架桥中心的滑移第21-22页
   ·气门机构的通过能力第22-24页
     ·时面值与丰满系数第22-23页
     ·气门最大直径与最大升程第23-24页
   ·气门弹簧设计第24-28页
     ·气门弹簧简述第24页
     ·气门弹簧的设计要求第24-25页
     ·气门弹簧强度验证第25-27页
     ·气门弹簧共振校核第27-28页
     ·气门弹簧一致性要求第28页
   ·进排气凸轮型线设计第28-34页
     ·凸轮型线缓冲段的设计第29-31页
     ·凸轮型线工作段的设计第31-34页
   ·原机配气系统存在的问题第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配气机构原始方案计算模型设计与仿真分析第35-56页
   ·配气机构的计算模型第35-36页
     ·经典计算方法简述第35页
     ·现代专业软件设计方法第35-36页
   ·AVL Timing Drive 建模及参数求解第36-41页
     ·配气机构模型的建立第36-37页
     ·模型主要参数的确定第37-41页
   ·配气机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第41-43页
   ·配气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计算结果第43-54页
     ·配气机构运动学计算结果第44-48页
     ·配气机构动力学计算结果第48-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2.7L 柴油机配气机构优化设计与分析第56-73页
   ·凸轮型线优化设计方案第57-60页
     ·进气凸轮型线方案的设计第57-59页
     ·排气凸轮型线方案的设计第59-60页
   ·改进后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性能第60-69页
     ·优化方案单模型的运动学性能第60-62页
     ·优化方案单模型的动力学性能第62-65页
     ·优化方案多模型的动力学性能第65-69页
   ·气门间隙的影响及气门与活塞干涉校核第69-72页
     ·气门间隙对气门落座速度的影响第69-70页
     ·气门与活塞干涉校核第70-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各方案的一维热力性能分析及初步试验验证第73-82页
   ·一维热力模型的建立第74-77页
   ·原始方案与优化方案的一维热力性能对比第77-79页
   ·优化凸轮样件的试验性能分析第79-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第82-84页
   ·全文总结第82-83页
   ·工作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并联型脉动热管实验研究
下一篇:一种改进型相移加PWM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