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高分子微球的概述 | 第11-14页 |
·高分子微球的定义及分类 | 第11页 |
·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 第11-13页 |
·乳化固化法 | 第11-12页 |
·凝聚法 | 第12-13页 |
·喷雾干燥法 | 第13页 |
·自乳化-固化法 | 第13页 |
·高分子微球的应用 | 第13-14页 |
·纳米药物载体的概述 | 第14-18页 |
·载药纳米粒的性质和优点 | 第15页 |
·载药纳米粒基本类型 | 第15-16页 |
·载药纳米粒的载药方法 | 第16-17页 |
·载药纳米粒的特性 | 第17页 |
·载药纳米粒的应用 | 第17-18页 |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 | 第17-18页 |
·靶向和定位释药 | 第18页 |
·生物大分子的特殊载体 | 第18页 |
·淀粉基微球的研究概况 | 第18-28页 |
·淀粉微球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淀粉微球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淀粉微球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淀粉微球的制备 | 第23-26页 |
·反相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第23-24页 |
·淀粉微球的交联原理 | 第24-26页 |
·淀粉微球的应用 | 第26-28页 |
·淀粉微球作为靶向载体的应用 | 第26-27页 |
·淀粉微球的其他应用 | 第27-28页 |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9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9页 |
·纳米糊精微球的制备 | 第31页 |
·糊精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 第31-33页 |
·各因素对糊精微球吸附率及粒径的影响 | 第33-35页 |
·糊精浓度对糊精微球吸附率及粒径的影响 | 第33页 |
·水油比对糊精微球吸附率及粒径的影响 | 第33页 |
·交联剂用量对糊精微球吸附率及粒径的影响 | 第33-34页 |
·反应时间对糊精微球吸附率及粒径的影响 | 第34页 |
·正戊醇用量对糊精微球吸附率及粒径的影响 | 第34页 |
·pH值对糊精微球吸附率及粒径的影响 | 第34页 |
·搅拌速度对糊精微球吸附率及粒径的影响 | 第34-35页 |
·影响纳米糊精微球吸附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35页 |
·纳米糊精微球的表征 | 第35-36页 |
·纳米糊精微球粒度分布的测定 | 第35页 |
·纳米糊精微球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35页 |
·纳米糊精微球的扫描电镜表观测定 | 第35-36页 |
·纳米糊精微球的吸附载药性能研究 | 第36-38页 |
·缓冲液的配制 | 第36页 |
·头孢曲松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37页 |
·吸附平衡时间的考察 | 第37-38页 |
·投药量对载药的影响 | 第38页 |
·温度对载药的影响 | 第38页 |
·载药微球的降解研究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9-54页 |
·不同的单因素对纳米微球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及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39-45页 |
·不同糊精浓度对纳米糊精微球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39-40页 |
·水油比对纳米糊精微球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40-41页 |
·交联剂用量对纳米糊精微球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41页 |
·反应时间对纳米糊精微球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41-42页 |
·正戊醇用量对纳米糊精微球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42-43页 |
·pH值对纳米糊精微球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43-44页 |
·搅拌速度对纳米糊精微球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44-45页 |
·影响纳米糊精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因素的优化分析 | 第45-47页 |
·纳米糊精微球的表征结果 | 第47-49页 |
·纳米糊精微球的粒径及分布 | 第47-48页 |
·纳米糊精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纳米糊精微球的扫描电镜结果 | 第49页 |
·纳米糊精微球的载药性能 | 第49-52页 |
·时间与载药量的关系 | 第49-50页 |
·投药量与载药率和包封率的关系 | 第50-51页 |
·温度与载药量的关系 | 第51-52页 |
·载药微球的降解性能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