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问题的引入与研究背景 | 第1-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地球电离层研究在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地球电离层研究简述 | 第17-21页 |
1.2.1 电离层探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状况 | 第17-19页 |
1.2.2 电离层模型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发展状况 | 第19-21页 |
1.3 现代大地测量中的电离层问题的由来、研究现状与新课题 | 第21-24页 |
1.3.1 现代大地测量中的电离层延迟改正问题 | 第21-22页 |
1.3.2 现代大地测量中的电离层延迟改正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3 现代大地测量中的电离层延迟改正的新课题 | 第23-2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地球电离层的基本特性及其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 第26-32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地球电离层概述 | 第26-28页 |
2.2.1 电离层形成与结构 | 第26-27页 |
2.2.2 电离层精细结构与不规则性 | 第27页 |
2.2.3 电离层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2.2.3.1 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 | 第28页 |
2.2.3.2 地球磁场对电离层影响 | 第28页 |
2.3 电离层对(高频)无线电波传播的延迟影响及数学表示 | 第28-31页 |
2.3.1 电离层折射指数 | 第28-29页 |
2.3.2 电离层延迟的基本数学描述 | 第29页 |
2.3.3 电离层延迟的实用表达式 | 第29-31页 |
2.3.3.1 相应于高频无线电信号的电离层折射指数 | 第29-30页 |
2.3.3.2 高频无线电系统的(一阶)电离层延迟的理论表达式 | 第30-31页 |
2.3.3.3 高频无线电系统的电离层延迟的实用(级数)公式 | 第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GPS定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误差分析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GPS观测模型 | 第32-36页 |
3.2.1 GPS原始观测量 | 第32页 |
3.2.2 GPS基本观测与线型组合观测 | 第32-36页 |
3.2.2.1 基本非差观测模型 | 第32-33页 |
3.2.2.2 载波相位平滑伪距观测 | 第33页 |
3.2.2.3 基本差分观测模型 | 第33-34页 |
3.2.2.4 线性组合观测模型及其差分模型 | 第34-36页 |
3.3 GPS定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简述 | 第36-45页 |
3.3.1 GPS定位的基本任务 | 第36-37页 |
3.3.2 GPS定位的关键问题 | 第37页 |
3.3.3 地基GPS定位理论与方法 | 第37-45页 |
3.3.3.1 绝对定位 | 第37-38页 |
3.3.3.2 绝对定位的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 | 第38-43页 |
3.3.3.3 相对定位 | 第43-44页 |
3.3.3.4 相对定位的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 | 第44页 |
3.3.3.5 整周模糊度求解 | 第44-45页 |
3.3.4 空基GPS定位理论与方法 | 第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电离层延迟对GPS测量的影响及改正方法 | 第46-55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CPS定位中的电离层延迟影响 | 第46-50页 |
4.2.1 电离层延迟对GPS定位精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2 电离层延迟对GPS定位方法的限制 | 第47-50页 |
4.2.2.1 电离层延迟对卫星天线相位偏心及相关误差的处理方法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2 电离层延迟对整周模糊度归整方法设计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2.3 电离层延迟对差分GPS模式的选择的影响 | 第50页 |
4.3 GPS定位中电离层延迟改正的基本方法 | 第50-53页 |
4.3.1 地基GPS定位中电离层延迟改正方法 | 第50-53页 |
4.3.1.1 绝对定位中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方法 | 第50-51页 |
4.3.1.2 相对定位中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方法 | 第51-53页 |
4.3.2 空基GPS定位中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方法 | 第53页 |
4.4 国际GPS服务中心(IGS)与电离层延迟研究 | 第53-54页 |
4.4.1 国际GPS服务机构(IGS) | 第53-54页 |
4.4.2 IGS电离层工作组 | 第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利用GPS研究电离层延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55-67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电离层延迟的模拟 | 第55-56页 |
5.2.1 经典的电离层模拟方法 | 第55-56页 |
5.2.1.1 IRI模型 | 第56页 |
5.2.1.2 Bent模型 | 第56页 |
5.3 GPS信号的电离层延迟的数学模拟 | 第56-59页 |
5.3.1 单层电离层模型 | 第57页 |
5.3.2 局部电离层TEC的数学模拟 | 第57页 |
5.3.3 全球电离层TEC的数学模拟 | 第57-58页 |
5.3.4 电离层参考系 | 第58页 |
5.3.5 电离层投影函数 | 第58页 |
5.3.6 电离层延迟的参数化 | 第58-59页 |
5.4 GPS的电离层延迟观测方程与数据处理 | 第59-60页 |
5.4.1 电离层延迟的观测模型 | 第59页 |
5.4.2 非差数据预处理 | 第59-60页 |
5.4.3 利用GPS观测确定电离层延迟的基本原理 | 第60-65页 |
5.4.3.1 电离层延迟拟合模型 | 第60-62页 |
5.4.3.2 仪器偏差对确定电离层延迟的影响 | 第62页 |
5.4.3.3 仪器偏差的特性分析 | 第62-64页 |
5.4.3.4 GPS的电离层延迟的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5.5 电离层TEC探测的经典方法与GPS方法的比较 | 第65-66页 |
5.6 小结 | 第66-67页 |
研究篇: 基于GPS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方法与监测理论的研究 | 第67-116页 |
第六章 建立GPS格网电离层模型的基本方法及全球电离层TEC的初步模拟 | 第67-79页 |
6.1 引言 | 第67页 |
6.2 格网电离层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 | 第67-69页 |
6.2.1 基本研究思路 | 第67-68页 |
6.2.2 建立精确格网电离层模型的关键措施 | 第68-69页 |
6.3 中国域内格网电离层模型的初步试验结果 | 第69-74页 |
6.3.1 观测资料与试验结果分析 | 第69-74页 |
6.3.2 初步结论 | 第74页 |
6.4 全球电离层TEC的初步模拟 | 第74-77页 |
6.4.1 模拟概述 | 第74-75页 |
6.4.1.1 模型的选择、参数化与估计方法 | 第74页 |
6.4.1.2 数据处理 | 第74-75页 |
6.4.2 初步结果和分析 | 第75-77页 |
6.4.2.1 全球电离层TEC估计 | 第76-77页 |
6.4.2.2 全球电离层的平均垂直TEC和电子总数的估计 | 第77页 |
6.4.2.3 最大(小)TEC平均值 | 第77页 |
6.5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七章 随机电离层扰动的GPS监测理论与框架方案 | 第79-92页 |
7.1 引言 | 第79页 |
7.2 变样本自协方差估计(ACEVS) | 第79-85页 |
7.3 ACEVS估计与GPS电离层监测 | 第85-90页 |
7.3.1 GPS电离层模型的平稳化与ACEVS估计 | 第85-86页 |
7.3.2 随机电离层延迟ACEVS估计的特性分析 | 第86-89页 |
7.3.2.1 GPS数据与电离层观测量 | 第86-87页 |
7.3.2.2 模拟分析 | 第87-89页 |
7.3.3 TEC变化与ACEVS估计应用条件的讨论 | 第89-90页 |
7.4 探测随机电离层扰动的框架方案及初步试验结果 | 第90-91页 |
7.5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八章 不利条件下广域差分GPS的电离层延迟改正 | 第92-99页 |
8.1 引言 | 第92页 |
8.2 确定电离层延迟改正的可行性分析 | 第92-94页 |
8.3 不利情况的实时探测与周跳的检测 | 第94页 |
8.4 单频GPS用户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新方法——APR-Ⅰ方案 | 第94-96页 |
8.5 初步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6-98页 |
8.6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九章 利用GPS数据精确模拟电离层延迟的新方法——电离层蚀因子法 | 第99-104页 |
9.1 引言 | 第99页 |
9.2 电离层蚀因子的建立及其计算 | 第99-100页 |
9.3 模拟GPS电离层延迟的蚀因子法 | 第100-101页 |
9.4 试验与初步结果 | 第101-103页 |
9.5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十章 星载单频GPS低轨卫星精密测轨中电离层延迟的综合改正方案 | 第104-116页 |
10.1 引言 | 第104页 |
10.2 现有方法分析与新设想的提出 | 第104-106页 |
10.3 APR-Ⅱ方案——星载单频GPS低轨卫星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新方法 | 第106-111页 |
10.3.1 APR-Ⅱ方案概述 | 第106页 |
10.3.2 APR-Ⅱ方案的实现 | 第106-111页 |
10.3.2.1 上电离层延迟变化量的确定 | 第106页 |
10.3.2.2 上电离层延迟起算值的确定 | 第106-109页 |
10.3.2.3 确定低轨卫星的电离层延迟改正值 | 第109-110页 |
10.3.2.4 APR-Ⅱ方案的精度估计 | 第110-111页 |
10.4 初步试算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5页 |
10.4.1 算例(一) | 第111-113页 |
10.4.2 算例(二) | 第113-115页 |
10.5 小结 | 第115-116页 |
结束篇: 本文的贡献与今后的任务 | 第116-120页 |
第十一章 总结、建议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11.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16-118页 |
11.2 下一步的工作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硕博连读期间学习、科研工作与主要学术活动概况 | 第130-131页 |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录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