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欧美杨溃疡病的症状及危害情况 | 第13-14页 |
·欧美杨溃疡病病菌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 第14页 |
·Brenneria属重要林木病原菌及其所致病害 | 第14-20页 |
·Brenneria quercina及其所致病害 | 第15-16页 |
·Brenneria salicis及其所致病害 | 第16-17页 |
·Brenneria rubrifaciens及其所致病害 | 第17-18页 |
·Brenneria nigrifluens及其所致病害 | 第18-19页 |
·Brenneria alni及其所致病害 | 第19页 |
·Brenneria paradisiacal及其所致病害 | 第19-20页 |
·细菌重要的分泌系统 | 第20-23页 |
·Ⅰ型分泌系统 | 第20-21页 |
·Ⅱ型分泌系统 | 第21页 |
·Ⅲ型分泌系统 | 第21-22页 |
·Ⅳ型分泌系统 | 第22页 |
·Ⅴ型分泌系统 | 第22页 |
·Ⅵ型分泌系统 | 第22-23页 |
·植物病原菌分泌的酶 | 第23-25页 |
·角质酶 | 第23页 |
·果胶酶 | 第23-24页 |
·半纤维素酶 | 第24页 |
·纤维素酶 | 第24-25页 |
·蛋白酶 | 第2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2 Lonsdalea quercina N-5-1致病因子分析 | 第26-45页 |
·引言 | 第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供试植物 | 第26页 |
·供试菌株、质粒、培养条件及引物 | 第26-34页 |
·培养基、缓冲液及药品配制 | 第34页 |
·DNA操作方法 | 第34-37页 |
·基因组测序 | 第37页 |
·致病因子分析 | 第37页 |
·插入突变载体的构建 | 第37页 |
·插入突变体的获得 | 第37-38页 |
·互补载体的构建及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38页 |
·生物检测野生菌株、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致病性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基因组测序结果 | 第38-39页 |
·致病因子分析 | 第39-40页 |
·突变体获得 | 第40页 |
·互补菌株获得 | 第40页 |
·野生菌株、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生物检测 | 第40-4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3-45页 |
3 Lonsdalea quercina N-5-1中Ⅲ型分泌系统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45-56页 |
·引言 | 第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供试植物 | 第45页 |
·供试菌株、质粒、培养条件及引物 | 第45页 |
·培养基、缓冲液及药品配制 | 第45页 |
·DNA操作 | 第45页 |
·菌株N-5-1的T3SS基因簇分析 | 第45页 |
·hrcV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互补载体的构建及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46页 |
·生物检测野生菌株、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致病性 | 第46页 |
·激发HR反应能力的检测 | 第46页 |
·生长速率、生物膜及游动性检测 | 第46-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T3SS基因簇的分析 | 第48-51页 |
·Ⅲ型分泌系统缺失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51页 |
·野生菌株、突变体及互补菌株致病性的生物检测 | 第51-53页 |
·HR反应能力的检测 | 第53页 |
·生长速率、生物膜及游动性检测 | 第53-5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4 菌株N-5-1中HrpW的结构与特性 | 第56-79页 |
·引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64页 |
·供试植物 | 第56页 |
·供试菌株、质粒、培养条件及引物 | 第56-58页 |
·培养基、缓冲液及药品配制 | 第58-59页 |
·SDS-PAGE电泳试剂 | 第58-59页 |
·DNA操作 | 第59页 |
·HrpW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 | 第59-60页 |
·HrpW理化性质分析 | 第59-60页 |
·HrpW高级结构预测 | 第60页 |
·hrpW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60页 |
·互补载体的构建及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60页 |
·生物检测野生菌株、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致病性 | 第60页 |
·hrpW的克隆 | 第60-61页 |
·HrpW原核表达 | 第61页 |
·HrpW N-端原核表达 | 第61-62页 |
·HrpW C-端基因的克隆 | 第62页 |
·HrpW C-端的原核表达 | 第62页 |
·HrpW C-端104位色氨酸的点突变 | 第62页 |
·W104A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62页 |
·HrpW C-端171位色氨酸的点突变 | 第62-63页 |
·W171M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63页 |
·HR反应的检测 | 第63页 |
·果胶酸裂解酶活性的定量检测 | 第63-64页 |
·Ca~(2+)浓度对果胶酸裂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64页 |
·pH值对果胶酸裂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7页 |
·HrpW的结构分析 | 第64-69页 |
·野生菌株N-5-1、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生物检测 | 第69-71页 |
·HrpW、HrpW~(1-237)、HrpW~(238-459)的表达 | 第71页 |
·HrpW C-端色氨酸的突变 | 第71-72页 |
·HR反应的检测 | 第72-73页 |
·果胶酸裂解酶的活性 | 第73-75页 |
·Ca~(2+)浓度对果胶酸裂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pH值对果胶酸裂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7-79页 |
5 Lonsdalea quercina N-5-1中Ⅱ型分泌系统与致病性的研究 | 第79-90页 |
·引言 | 第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9页 |
·供试植物 | 第79页 |
·供试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 第79-81页 |
·引物 | 第81页 |
·培养基、缓冲液及药品配制 | 第81页 |
·DNA操作方法 | 第81页 |
·菌株N-5-1的T2SS序列分析 | 第81-82页 |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82-83页 |
·互补载体的构建及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83页 |
·生物检测野生菌株、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致病性 | 第83页 |
·果胶酸裂解酶定性检测 | 第83页 |
·果胶酸裂解酶定量检测 | 第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Ⅱ型分泌系统丛因簇的分析 | 第83-85页 |
·pel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85页 |
·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85-86页 |
·野生菌株、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生物检测 | 第86-87页 |
·果胶酸裂解酶定性检测 | 第87页 |
·果胶酸裂解酶定量检测 | 第87-8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8-90页 |
6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2页 |
附录1 hrcV基因 | 第102-105页 |
附录2 hrpW基因 | 第105-107页 |
附录3 HrpW亚细胞结构定位分析 | 第107-108页 |
附录4 HrpW二级结构预测 | 第108-111页 |
附录5 HrpW三级结构预测 | 第111-112页 |
个人简介 | 第112-113页 |
导师简介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