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 第15-26页 |
| ·“生活教育”的缘起与发展 | 第15-18页 |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15页 |
|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向世俗生活的转型 | 第15-16页 |
| ·近代自然教育论与生活教育论的提出 | 第16-17页 |
| ·现代社会“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 第17-18页 |
|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18-26页 |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条件 | 第18-20页 |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20-21页 |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内涵 | 第21-22页 |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特征 | 第22-25页 |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方法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之解读 | 第26-36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 第26-28页 |
| ·以生活为中心的本体论基础 | 第26页 |
|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取向 | 第26-28页 |
| ·在现实生活中开展教育的方法论策略 | 第28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 第28-34页 |
| ·人本性原则——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 第28-29页 |
| ·“无意识”原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 第29-31页 |
| ·主体间性原则——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1-32页 |
| ·“不教育”原则——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2-33页 |
| ·渗透性原则——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3-34页 |
| ·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认识误区辨析 | 第34-36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并非消解其“意识形态”属性 | 第34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并非消极适应“生活世界” | 第34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并非不再需要“灌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借鉴 | 第36-45页 |
| ·教育目标贴近生活,注重发展性 | 第36-38页 |
| ·重视大学生的真实思想 | 第36-37页 |
| ·使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得到一定满足 | 第37页 |
| ·服务于大学生的发展 | 第37-38页 |
| ·教育主体置于生活中,强化体验性 | 第38-39页 |
| ·加强沟通交流 | 第38页 |
| ·强化生活体验 | 第38页 |
| ·注重文化熏陶 | 第38-39页 |
| ·教育内容源自生活,突出现实性 | 第39-42页 |
|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 第39-40页 |
| ·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 | 第40-41页 |
| ·加强就业教育 | 第41页 |
| ·重视爱情观教育 | 第41-42页 |
| ·注重社会交往教育 | 第42页 |
| ·教育方法融入生活,寻求多样性 | 第42-45页 |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工具 | 第42-43页 |
| ·强化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 | 第43页 |
| ·发挥重大事件的影响力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