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二章 东北稻区杂草稻的分布、发生及其危害现状分析 | 第16-24页 |
·东北稻区杂草稻发生源与扩散的分析 | 第16-17页 |
·东北稻区杂草稻灾情程度分析 | 第17页 |
·杂草稻分布 | 第17页 |
·辽宁省稻田杂草稻发生情况及其危害程度 | 第17页 |
·东北稻区杂草稻种类特点 | 第17-21页 |
·供试材料及编号 | 第17-18页 |
·杂草稻的形态特征 | 第18-21页 |
·东北稻区不同年份杂草稻种群消涨与晚秋初冬降水量关系.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东北稻区有效控制稻田落粒杂草稻种子死亡措施的探讨 | 第24-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化学除草剂试验方法 | 第24页 |
·不同播深、水深对杂草稻种子出土率的影响 | 第24页 |
·秋季稻田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杂草稻种子的影响 | 第24-25页 |
·春秋不同时期土壤埋种对杂草稻成活率的影响 | 第25页 |
·浸种温度、时间、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对杂草稻种子冻死效果 | 第25页 |
·浸种温度、时间、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对杂草稻种子冻死效果数学模型分析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化学除草剂试验结果 | 第25-27页 |
·化学除草剂对杂草稻的防控效果 | 第25-26页 |
·不同播深、水深对杂草稻种子出土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种子埋深对杂草稻种子防控效果 | 第26页 |
·灌水深度对杂草稻的防控效果 | 第26-27页 |
·不同处理对越冬期杂草稻种子冻死效果 | 第27-32页 |
·秋季不同地方不同处理对越冬期杂草稻种子冻死效果 | 第27-30页 |
·秋季不同埋深对越冬期杂草稻种子冻死效果 | 第30-31页 |
·不同土埋深度对杂草稻种子吸水的影响 | 第31页 |
·春季不同处理对越冬期杂草稻种子冻死效果 | 第31-32页 |
·浸种温度、浸种时间、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对杂草稻种子冻死效果 | 第32-35页 |
·浸种温度、时间、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对杂草稻及栽培稻种子冻死效果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东北稻区稻田落粒杂草稻种子自然死亡机理 | 第37-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杂草稻种子耐低温发芽特性 | 第37页 |
·杂草稻种子在低温水中耐活性特性 | 第37页 |
·湿干交替对杂草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37页 |
·杂草稻种子淀粉酶活性特征 | 第37-38页 |
·杂草稻种子休眠特性 | 第38页 |
·杂草稻种子成分特性 | 第38页 |
·杂草稻种子吸水特性 | 第38页 |
·杂草稻种皮结构对发芽率的影响 | 第38页 |
·杂草稻种子与栽培稻及杂草类种子的种皮结构区别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杂草稻种子耐逆性(低温、干湿交替)越冬特性 | 第38-39页 |
·杂草稻种子在低温水中耐活性特性 | 第39-40页 |
·湿干交替对杂草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0页 |
·杂草稻种子淀粉酶活性特征 | 第40-41页 |
·麦芽糖标准曲线制作 | 第40-41页 |
·待测种子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41页 |
·杂草稻种子休眠特性 | 第41-44页 |
·杂草稻种子成分特性 | 第44页 |
·杂草稻种子吸水特性研究 | 第44-46页 |
·杂草稻种皮结构对发芽率的影响 | 第46页 |
·杂草稻种子与栽培稻及杂草类种子的种皮结构区别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录A | 第49页 |
附录B | 第49页 |
附录C | 第49-50页 |
附录D | 第50-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