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

权利话语的中国语境及其儒学背景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绪论 立基于儒学的法哲学研究第14-18页
第一章 权利话语的熟人关系语境与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第18-36页
 一、 依法收贷案中的权利话语第18-25页
  (一) 人际关系与法治语境第21-22页
  (二) 权利后备论与权利备选论第22-23页
  (三) 权利理论的儒学内涵第23-25页
 二、 权利理论的儒学内涵及其当代展现第25-36页
  (一) 儒学发展的两种面相第26-28页
  (二) 儒学与群众路线制度第28-30页
  (三) 权利话语的中西融合第30-36页
第二章 权利话语的亲子关系语境与家庭伦理的代际平衡第36-54页
 一、 儒家的孝道理念与转型中国的家庭伦理第37-45页
  (一) 儒学的当代命运与反馈模式的古今传承第37-40页
  (二) 西方的家庭伦理作用于当代中国的家庭第40-43页
  (三) 代际制度转型与实质性传统的现代生成第43-45页
 二、 儒学的孝道理念与转型中国的涉孝纠纷第45-54页
  (一) 代际伦理的挑战与权利话语的备选位置第46-49页
  (二) 孝道的展现方式与涉孝纠纷的法治命题第49-54页
第三章 权利话语的陌生人社会语境与家庭伦理的社会维度第54-75页
 一、 街头问路与陌生人社会秩序的型塑第54-60页
  (一) 街头问路事例与家庭伦理的外溢第55-58页
  (二) 街头问路的称呼语及其儒学实践第58-60页
 二、 彭宇案与陌生人社会秩序的型塑第60-64页
  (一) 陌生人社会秩序型塑的两种叙事方式第60-61页
  (二) 陌生人社会秩序型塑的两种叙事场域第61-64页
 三、 社会公德的儒学实践与公序良俗原则第64-75页
  (一) 社会公德的儒学实践与儒家的理想第66-70页
  (二) 民法上的法源制度与公序良俗原则第70-75页
第四章 面向国家的权利话语与家庭伦理作用于国家的统一第75-108页
 一、 国家统一的法律方式与文化方式第75-82页
  (一) 法律作用于国家的统一及其限度第76-77页
  (二) 民俗作用于国家的统一及其具体展现第77-80页
  (三) 国家统一的两种方式及其功能比较第80-82页
 二、 国家统一的文化方式及其儒学内涵第82-92页
  (一) 私祭与国家统一的文化方式及其儒学内涵第83-86页
  (二) 公祭与国家统一的文化方式及其儒学内涵第86-90页
  (三) 人的生命历程与国家统一的文化方式及其儒学内涵第90-92页
 三、 自发型民俗的法律地位与国家统一的文化方式第92-99页
  (一) 岫岩民俗的儒墨内涵与国家统一的文化方式第94-96页
  (二) 国家统一的法律方式与文化方式及其话语竞争第96-99页
 四、 推动型民俗的法律地位与国家统一的文化方式第99-108页
  (一) 推动型民俗的演变与国家统一的文化方式第100-103页
  (二) 国家统一的文化方式与民间的守法理论第103-108页
第五章 作为法哲学理论的权利儒学与儒学发展的历史脉络第108-140页
 一、 儒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儒学发展的核心要义第108-123页
  (一) 儒学发展的核心要义及其孔子儒学的表达第109-114页
  (二) 儒学发展的核心要义及其孔子以后的表达第114-120页
  (三) 儒学发展的历史机理及其发展脉络的总结第120-123页
 二、 现代新儒学与权利儒学的出现及其中西语境第123-140页
  (一) 现代新儒学的内在理论构设及其尴尬处境第123-130页
  (二) 作为法哲学理论的权利儒学及其理论内涵第130-136页
  (三) 权利儒学的深化及其与其它相关理论的比较第136-140页
结语第140-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6页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体要素和社会要素的再平衡--现代社会财产权正当性探析
下一篇:基于跨层设计的无线网络通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