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情感表达与互动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微电影概念阐释 | 第13-18页 |
| 一、历史追溯 | 第13-15页 |
| 二、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 第15页 |
| 三、蜕变与发展 | 第15-16页 |
| 四、微电影的时代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19页 |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微电影情感分析 | 第21-38页 |
| 第一节 微电影中情感的重要性 | 第21-25页 |
| 一、情感的内涵和情感元素 | 第21-23页 |
| 二、微电影的情感诉求功能 | 第23-24页 |
| 三、情感决定微电影作品的高度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微电影情感意义的实现 | 第25-31页 |
| 一、微电影情感意义实现的主体 | 第25-28页 |
| 二、微电影情感意义实现的方式 | 第28-30页 |
| 三、微电影情感意义实现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微电影的情感特征 | 第31-34页 |
| 一、微电影的审美移情功能 | 第31-32页 |
| 二、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 第32-33页 |
| 三、互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 第33-34页 |
| 第四节 微电影面临着情感价值的失衡问题 | 第34-38页 |
| 一、影像情感表达中的审美缺失 | 第34-35页 |
| 二、过分强调情感诉求造成情感表达失度 | 第35页 |
| 三、过度商业化的情感消费 | 第35-36页 |
| 四、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微电影的情感表达 | 第38-58页 |
| 第一节 微电影情感表达的策略 | 第38-43页 |
| 一、内化阶段需要艺术思维的引导 | 第38-39页 |
| 二、具象化阶段考虑情感元素的运用 | 第39-42页 |
| 三、外化阶段注重整体效果的把握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微电影情感的具体表达方式 | 第43-47页 |
| 一、视听语言 | 第43-44页 |
| 二、细节和象征 | 第44-45页 |
| 三、典型形象塑造 | 第45-47页 |
| 第三节 微电影情感表达的特色创新 | 第47-54页 |
| 一、情感内容的创新 | 第47-50页 |
| 二、叙事形式的创新 | 第50-52页 |
| 三、情感表现手段的创新 | 第52-54页 |
| 第四节 微电影的传播过程对主题情感的影响 | 第54-58页 |
| 一、微电影传播环境决定情感表达的深度 | 第55-56页 |
| 二、基于受众传播行为的集体狂欢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微电影的情感互动 | 第58-76页 |
| 第一节 微电影互动交流中的情感特性 | 第58-62页 |
| 一、受众自主化 | 第58-60页 |
| 二、平等、沟通 | 第60页 |
| 三、情感体验与反馈 | 第60-62页 |
| 第二节 微电影的互动策略 | 第62-66页 |
| 一、观影前的互动策略 | 第62-64页 |
| 二、观影中的互动策略 | 第64-66页 |
| 三、观影后的互动策略 | 第66页 |
| 第三节 微电影的互动营销 | 第66-71页 |
| 一、重视受众参与 | 第66-69页 |
| 二、营销策略的转变 | 第69-70页 |
| 三、合理转化消费情感 | 第70-71页 |
| 第四节 微电影互动效果分析 | 第71-76页 |
| 一、影响互动质量的因素 | 第71-72页 |
| 二、微电影互动的影响力 | 第72-73页 |
| 三、微电影互动的社会效果 | 第73-74页 |
| 四、互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74-76页 |
| 结语 | 第76-78页 |
| 注释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