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44页 |
| ·概述 | 第13页 |
| ·锂离子电池概要 | 第13-14页 |
|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组成 | 第14-16页 |
|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 第16-18页 |
| ·聚合物电解质 | 第18-41页 |
| ·聚合物电解质的特点 | 第18-19页 |
| ·聚合物电解质应具有的性能 | 第19-20页 |
| ·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 第20-21页 |
|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 第21-29页 |
| ·复合型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 第29-32页 |
| ·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 | 第32-38页 |
| ·液晶自组装聚合物电解质 | 第38-41页 |
|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创新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44-49页 |
|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 ·表征方法 | 第45-49页 |
| ·结构表征 | 第45页 |
| ·热性能及液晶性能分析 | 第45-46页 |
| ·形貌表征 | 第46-47页 |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7-49页 |
| 第3章 基于四臂PEO支化液晶嵌段共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锂离子电导率的研究 | 第49-65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 ·单体的制备 | 第50-51页 |
| ·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TPEOBr_4) | 第51-52页 |
| ·通过ATRP反应合成共聚物TPEO-MAxLC-Φ | 第52页 |
| ·TPEO-MAxLC-Φ/LiClO_4电解质的制备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 ·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性质 | 第52-54页 |
| ·热性能和液晶性 | 第54-58页 |
| ·电解质的热性能及液晶性能 | 第58-60页 |
| ·离子电导率 | 第60-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第4章 三臂二嵌段液晶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65-84页 |
| ·引言 | 第65-66页 |
|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 ·4-氰基-4’-(10-羟基癸氧基)二联苯的合成 | 第66页 |
| ·10-4-氰基-4’-二联苯癸氧基甲基丙烯酸酯(MALC)的合成 | 第66页 |
| ·引发剂三(2-溴异丁酸酯)丙烷(TMPBr_3)的制备 | 第66-67页 |
| ·大分子引发剂3PPEGMA-Br_3和3PMALC-Br_3的合成 | 第67页 |
| ·星型嵌段共聚物3PPEGMA-PMALC和3PMALC-PPEGMA的合成 | 第67页 |
| ·星型嵌段共聚物/LiClO_4电解质的制备 | 第67-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82页 |
| ·聚合物和电解质的结构表征 | 第68-72页 |
| ·热性能和液晶性的表征 | 第72-75页 |
| ·星型共聚物和电解质的形貌表征 | 第75-79页 |
| ·离子电导率 | 第79-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第5章 液晶调控软-硬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84-102页 |
| ·引言 | 第84-85页 |
|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 ·4-氰基-4’-(x-羟基烷氧基)二联苯(x=3,10)的合成 | 第85页 |
| ·x-(4-氰基-4’-二联苯烷氧基)甲基丙烯酸酯(MAxLC)(x=3,10)的合成 | 第85-86页 |
| ·引发剂季戊四醇四(2-溴异丁酸酯)(PERBr_4)的合成 | 第86页 |
| ·大分子引发剂4PS-Br_4(4PS)的合成 | 第86页 |
| ·大分子引发剂4PS-PEGMA-Br_4(4PS-PEGMA)的合成 | 第86-87页 |
| ·星型嵌段共聚物4PS-PPEGMA-PMAxLC的合成 | 第87页 |
| ·星型嵌段共聚物/LiClO_4电解质的制备 | 第8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1页 |
|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87-90页 |
| ·热行为和液晶性分析 | 第90-93页 |
| ·共聚物的形貌表征 | 第93-97页 |
| ·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 | 第97-99页 |
| ·锂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 第99-100页 |
| ·电化学稳定窗口 | 第100-101页 |
| ·结论 | 第101-102页 |
| 第6章 液晶掺杂聚氧化乙烯基锂离子电池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 | 第102-115页 |
| ·引言 | 第102-103页 |
| ·实验部分 | 第103-104页 |
| ·聚合物共混 | 第103-104页 |
| ·电解质的制备 | 第10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4页 |
| ·热性能和液晶性分析 | 第104-109页 |
| ·共混物和电解质的形貌分析 | 第109-111页 |
| ·离子电导率测试 | 第111-113页 |
| ·锂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 第113页 |
| ·电化学稳定窗口 | 第113-114页 |
| ·结论 | 第114-11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 ·结论 | 第115-117页 |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117-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3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