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一、气郁质女性红外热成像的特点 | 第10-3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纳入标准 | 第10-11页 |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剔除标准 | 第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仪器 | 第11页 |
·受试人员准备 | 第11-12页 |
·图像采集 | 第12页 |
·区位热值的测定 | 第12页 |
3. 统计学处理 | 第12页 |
4. 结果 | 第12-31页 |
·基本资料分析 | 第12-13页 |
·平和质全身区位热值分布规律 | 第13-15页 |
·气郁质组资料分析 | 第15-20页 |
·平和质与气郁质区位热值比较 | 第20-31页 |
二、气郁质不孕症红外热成像的特点 | 第31-34页 |
1. 平和质组与不孕症气郁质组热值比较 | 第31-32页 |
2. 不孕症孕产次数、不良孕产史、患病年限与气郁指数差异比较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42页 |
一、气郁质的形成及分布特点 | 第34-35页 |
1. 气郁质的形成 | 第34-35页 |
2. 气郁质的分布特点 | 第35页 |
二、气郁质红外热成像特点的探讨 | 第35-39页 |
1. 红外热成像技术 | 第35-36页 |
2. “上热下寒”特点及局部寒热变化的分析 | 第36-37页 |
3. 气郁质兼夹体质的影响 | 第37-39页 |
4. 红外热成像仪评价气郁质的优势 | 第39页 |
三、气郁质与肝的关系 | 第39-40页 |
四、气郁质与情志疾病及亚健康状态的关系 | 第40页 |
五、气郁质的调理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一、结论 | 第42页 |
二、创新性成果 | 第42页 |
三、问题与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文献综述 | 第49-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表 | 第57-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