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实验设计方案 | 第13-16页 |
·实验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流程 | 第14页 |
·实验方案 | 第14-16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6-37页 |
·材料 | 第16-18页 |
·细胞株、大肠杆菌和载体 | 第16页 |
·耗材 | 第16页 |
·实验设备 | 第16-18页 |
·主要试剂和配制 | 第18-26页 |
·主要试剂 | 第18-20页 |
·培养基(RPM-1640) | 第20页 |
·PBS 溶液 | 第20-21页 |
·D-Hanks 溶液 | 第21页 |
·胰酶(0.25% ) | 第21页 |
·50×Tris-醋酸(TAE) | 第21页 |
·蛋白裂解液 | 第21页 |
·1 % 琼脂糖凝胶 | 第21-22页 |
·10% SDS 的配制 | 第22页 |
·PMSF(10 mmol/L) | 第22页 |
·5×SDS 上样缓冲液 | 第22页 |
·1 mol / L Tris·HCL (pH=6.8) | 第22页 |
·1.5 mol / L Tris·HCL (pH=8.8) | 第22-23页 |
·30 % Acr : Bis 混合液 | 第23页 |
·10 % AP | 第23页 |
·10 % 分离胶(10 ml) | 第23页 |
·5 % 浓缩胶(5 ml) | 第23-24页 |
·蛋白电泳缓冲液 | 第24页 |
·蛋白转膜缓冲液 | 第24页 |
·TBS 缓冲液 | 第24页 |
·TBST 缓冲液 | 第24-25页 |
·MTT 溶液(5 mg / ml) | 第25页 |
·0.5 M EDTA(PH=8.0) | 第25页 |
·1 M Tris(PH=8.0) | 第25页 |
·1× TE Buffer | 第25页 |
·LB 液体培养基 | 第25-26页 |
·LB 固体培养基(氨苄)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37页 |
·培养细胞和细胞传代 | 第26页 |
·冻存细胞 | 第26-27页 |
·复苏细胞 | 第27页 |
·用 MTT 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 | 第27页 |
·设计 miR-31 的阻遏物以及类似物 | 第27页 |
·96 孔板中转染 RNAs | 第27-28页 |
·提取细胞的总蛋白 | 第28页 |
·测定所提蛋白的含量(碧云天 Bradford 试剂盒) | 第28页 |
·SDS-PAGE 电泳 | 第28-29页 |
·转膜(半干法) | 第29页 |
·免疫反应 | 第29-30页 |
·细胞培养瓶中总 RNA 的提取 | 第30页 |
·RNA 含量测定 | 第30页 |
·逆转录反应(miRNA) | 第30-31页 |
·逆转录反应(mRNA) | 第31页 |
·实时定量 PCR | 第31-32页 |
·制备 TG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2-33页 |
·TG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33页 |
·核酸内切酶(XbaI)单酶切 | 第33页 |
·凝胶电泳(以 1 % 琼脂糖为例) | 第33-34页 |
·回收酶切产物(AxyPrep 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 | 第34页 |
·连接 | 第34-35页 |
·提取构建好的质粒 DNA(天根高纯度质粒抽提试剂盒) | 第35页 |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的操作 | 第35-36页 |
·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 | 第36页 |
·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50页 |
·筛选对顺铂耐药和敏感的肺癌细胞株 | 第37-39页 |
·miR-31 在耐药肺癌细胞中显著高表达 | 第39-40页 |
·过表达 miR-31 ,增加细胞对 DDP 的耐药性 | 第40-41页 |
·抑制 miR-31 的表达,增加细胞对 DDP 的敏感性 | 第41-42页 |
·miR-31 负调控 ABCB9 的表达 | 第42-44页 |
·下调 ABCB9 表达,可使 miR-31 表达升高 | 第44-45页 |
·ABCB9 是 miR-31 的直接作用靶点 | 第45-46页 |
·下调 ABCB9 可增加细胞对 DDP 的耐药性 | 第46-47页 |
·异常表达 miR-31 表达可影响 DDP 诱导的细胞凋亡变化 | 第47-50页 |
4 结论 | 第50-51页 |
5 讨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A 缩写表 | 第56-57页 |
附录 B 综述 | 第57-72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67-7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