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7页 |
| ·黄铜矿的生物冶金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黄铜矿的晶格结构 | 第12页 |
| ·黄铜的生物浸出机理 | 第12-13页 |
| ·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中的钝化 | 第13-14页 |
| ·影响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因素 | 第14-15页 |
| ·黄铜矿生物浸出实践 | 第15-16页 |
| ·生物冶金中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 第16-19页 |
| ·自养型微生物及其作用 | 第16页 |
| ·寡营养微生物及其作用 | 第16-19页 |
| ·Alicyclobacillus属细菌及其在生物冶金中的应用研究 | 第19-23页 |
| ·Alicyclobacillus属细菌概述 | 第19-20页 |
| ·Alicyclobacillus属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20页 |
| ·Alicyclobacillus属细菌在生物冶金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3-25页 |
| ·16SrDNA基因序列的测定 | 第23-24页 |
| ·实时定量PCR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的分析 | 第24-25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课题受资助情况 | 第25-27页 |
| 2 Alicyclobacillus spp.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27-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微生物菌种 | 第27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 ·细菌形态特征观察 | 第27-28页 |
|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28-29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29-32页 |
| ·菌种形态特征 | 第29页 |
| ·底物利用特性 | 第29-30页 |
| ·亚铁氧化能力 | 第30-31页 |
| ·铁和硫的还原能力 | 第31页 |
| ·对抗生素的抗性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3 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分析 | 第34-5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 ·菌种 | 第34页 |
| ·矿物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 ·菌种驯化 | 第34-35页 |
| ·矿物酸平衡 | 第35页 |
| ·黄铜矿的生物浸出 | 第35页 |
| ·驯化前后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 第35-37页 |
| ·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 | 第37-39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9-48页 |
| ·初始混合菌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39-42页 |
| ·初始菌群经黄铜矿驯化后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42-43页 |
| ·生物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动态分析 | 第43-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4 Alicyclobacillus spp.对黄铜矿生物浸出影响的研究 | 第50-62页 |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0-60页 |
| ·浸出过程中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 | 第50-53页 |
| ·浸出过程中Fe~(2+)和总铁浓度的变化 | 第53-55页 |
| ·浸出过程中Cu~(2+)浓度的变化 | 第55-56页 |
| ·浸矿渣的XRD分析和SEM表面分析 | 第56-57页 |
| ·黄钾铁矾在黄铜矿表面中的赋存状态 | 第57-59页 |
| ·Alicyclobacillus spp.对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