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安神法治疗阳虚失眠症的疗效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4-29页 |
| 第一节 中医学对阳虚失眠症的认识 | 第14-18页 |
| 1 阳虚失眠症的历史沿革 | 第14-16页 |
| 2 阳虚失眠症的病因病机 | 第16-17页 |
| 3 温阳安神法治疗阳虚失眠症的立论依据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18-29页 |
| 1 失眠症的定义与分类 | 第19页 |
| 2 失眠症的病因研究 | 第19-20页 |
| 3 睡眠—觉醒周期的发生机制 | 第20-21页 |
| 4 睡眠相关神经递质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 5 失眠症的客观评估方法 | 第25-26页 |
| 6 失眠症的治疗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9-52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29-32页 |
| 1 样本确定 | 第29-30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 1 随机分组 | 第32页 |
| 2 研究药物 | 第32页 |
| 3 用药方案 | 第32-33页 |
| 4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 第33-35页 |
| 5 疗效判断 | 第35页 |
| 6 不良反应观察 | 第35页 |
| 7 安全性观察 | 第35-36页 |
| 8 资料整理与统计方法 | 第36页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36-43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36-37页 |
| 2 疗效指标分析 | 第37-41页 |
| 3 神经递质变化分析 | 第41-43页 |
| 4 不良反应 | 第43页 |
| 第四节 讨论 | 第43-52页 |
| 1 阳虚证型的选择 | 第43-44页 |
| 2 阳虚证侯与神经递质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 第44-45页 |
| 3 药物的选择 | 第45-46页 |
| 4 疗效及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 5 研究意义 | 第50-51页 |
| 6 问题及展望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 附录 | 第61-71页 |
| 综述 | 第61-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附表 | 第71-79页 |
| 1 病例报告表 | 第71-74页 |
| 2 匹兹堡自测表及评分方法说明 | 第74-75页 |
| 3 焦虑自评量表(SAS) | 第75-76页 |
| 4 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76-78页 |
| 5 不良反应登记表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