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农村社区建设“第四模式”研究--以浏阳市大瑶镇汇丰社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3页
  一、选题背景第10-12页
  二、选题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9页
  一、国外研究状况第13-14页
  二、国内研究状况第14-19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20页
 第五节 创新点第20-22页
第二章 农村社区相关理论和主要建设模式第22-29页
 第一节 农村社区相关理论第22-27页
  一、农村社区的涵义第22-23页
  二、农村社区的特征第23-25页
  三、农村社区的功能第25-27页
 第二节 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模式第27-29页
  一、“一村一社区”模式第27页
  二、“多村一社区”模式第27-28页
  三、“村多社区”模式第28-29页
第三章 农村社区建设“第四模式”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第29-35页
 第一节 农村社区建设“第四模式”的内涵第29-30页
  一、并村建社区第29页
  二、社区设小区第29-30页
  三、网格化管理第30页
 第二节 农村社区建设“第四模式”的发展背景第30-32页
  一、构想来源:三湾改编第30页
  二、政策背景:新型城镇化第30-31页
  三、地理社会背景:“三好一难”的基本现状第31-32页
 第三节 农村社区建设“第四模式”的发展历程第32-35页
第四章 农村社区建设“第四模式”的发展现状与成效第35-44页
 第一节 农村社区建设“第四模式”的发展现状与成效第35-38页
  一、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农村社区组织建设第35页
  二、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治本良策,提升农村社区综合素质第35-36页
  三、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根本出发点,完善农村社区服务机制第36页
  四、把强化产业支撑作为第一要务,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农业齐发展第36-37页
  五、把宜居宜业作为发展方向,加大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投入第37-38页
 第二节 汇丰社区在农村社区建设“第四模式”指导下的发展思路第38-40页
  一、建设“一个中心”第38-39页
  二、优化“两大产业”第39页
  三、突出“三大提升”第39-40页
  四、实现“四大转换”第40页
 第三节 汇丰社区在农村社区建设“第四模式”指导下的发展成效第40-44页
  一、党支部建在小区,组织建设重心下移第41页
  二、平安创在小区,社会稳定蔚然成风第41-42页
  三、计生抓在小区,健康婚育措施到位第42页
  四、新农村建设在小区,宜居宜业幸福家园第42页
  五、素质教育落实在小区,道德文明普遍提升第42-43页
  六、干部服务在小区,精细管理作风转变第43-44页
第五章 农村社区建设“第四模式”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第44-46页
 第一节 村级经济薄弱,社区发展大受限制第44页
 第二节 地域差异明显,小区发展不平衡第44页
 第三节 村级管理队伍老龄化,能力和胆识不足第44-45页
 第四节 居民素质不高,自主参与程度低第45页
 第五节 党组织设置欠合理,小区党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第45-46页
第六章 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第46-51页
 第一节 因地制宜,政府统筹规划引导,发挥政府网格管理功能第46-47页
 第二节 扬长避短,“社区设小区”创新服务机制,发挥农村社区的基层管理功能第47-48页
 第三节 共同参与,居民出谋献策促发展,发挥社区居民的自治功能第48页
 第四节 经济富民,强化地方特色产业,发挥农村社区的经济功能第48-49页
 第五节 发动社会力量,“三人服务团”进驻小区,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农村社区的保障功能第49页
 第六节 整合资源,保证资源有效利用化和服务最优化,发挥农村社区的积聚功能第49-50页
 第七节 突出特色文化,塑造文明乡风,发挥农村社区的传承功能第50-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第54-55页
致谢第55-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务接待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八项规定”为中心的考察
下一篇: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率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