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恒阻大变形锚索力学特性及现场防冲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详细摘要 | 第9-13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3-20页 |
1 绪论 | 第20-4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3页 |
·冲击地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7页 |
·煤矿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强度理论 | 第23-24页 |
·能量理论 | 第24-25页 |
·刚度理论 | 第25页 |
·冲击倾向理论 | 第25页 |
·―三准则‖理论 | 第25页 |
·失稳理论 | 第25-26页 |
·突变理论 | 第26页 |
·分形理论 | 第26-27页 |
·―三因素‖理论 | 第27-28页 |
·冲击地压室内试验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采场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 第30-32页 |
·煤矿冲击地压防治主动解危措施 | 第30-31页 |
·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战略性防御措施 | 第31-32页 |
·掘进巷道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 第32页 |
·可吸收能量锚索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7-42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主要进展和创新点 | 第39-42页 |
2 高恒阻大变形锚索力学特性 | 第42-64页 |
·高恒阻大变形锚索防冲控制理念 | 第42-43页 |
·高恒阻大变形锚索简介 | 第43-48页 |
·高恒阻大变形锚索结构组成 | 第43-46页 |
·高恒阻大变形锚索的防冲工作原理 | 第46-47页 |
·高恒阻大变形锚索的技术特点 | 第47页 |
·高恒阻大变形锚索规格 | 第47-48页 |
·高恒阻大变形锚索技术参数 | 第48页 |
·高恒阻大变形锚索静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 第48-53页 |
·实验设备 | 第48-49页 |
·试件基本物理参数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恒阻大变形锚索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 第53-60页 |
·实验设备 | 第53-55页 |
·试件基本物理参数 | 第55-56页 |
·实验结果 | 第56-60页 |
·高恒阻大变形锚索能量本构关系 | 第60-61页 |
·巷道围岩稳定性能量平衡方程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3 现场防冲试验方案设计 | 第64-94页 |
·红阳三矿概况 | 第64-65页 |
·红阳三矿地应力场原位测量 | 第65-71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65-66页 |
·矿区构造体系分析 | 第66-68页 |
·地应力测量路线和结果 | 第68-71页 |
·现场防冲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 | 第71-77页 |
·北一 1213 回风联络巷位置及四邻情况 | 第71页 |
·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 第71-73页 |
·构造情况 | 第73-74页 |
·瓦斯及通风条件 | 第74页 |
·自燃及煤尘情况 | 第74页 |
·巷道布置及支护 | 第74-77页 |
·试验段巷道布置 | 第77页 |
·试验段巷道加固方案设计 | 第77-79页 |
·爆破硐室设计 | 第79-81页 |
·试验过程设计 | 第81-87页 |
·炮孔布置设计 | 第81-82页 |
·装药量计算 | 第82-84页 |
·钻孔位置计算 | 第84-87页 |
·试验过程设计 | 第87页 |
·监测设计 | 第87-92页 |
·常规矿压监测设计 | 第87-88页 |
·锚索应力、变形动态监测 | 第88-92页 |
·监测断面设计 | 第88-90页 |
·锚索应力、变形动态监测系统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4 现场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 第94-122页 |
·试验段Ⅰ-普通锚索爆破试验结果 | 第94-102页 |
·巷道破坏情况 | 第94-97页 |
·锚索受力监测结果 | 第97-102页 |
·段 II-恒阻大变形锚索爆破试验结果 | 第102-109页 |
·巷道变形及高恒阻大变形锚索拉伸量 | 第103-105页 |
·锚索受力监测结果 | 第105-109页 |
·试验段 III-恒阻大变形锚索爆破试验结果 | 第109-118页 |
·巷道变形及高恒阻大变形锚索拉伸量 | 第110-113页 |
·锚索受力监测结果 | 第113-118页 |
·试验段 IV-普通锚索爆破试验结果 | 第118-121页 |
·巷道变形情况 | 第118-119页 |
·锚索受力监测结果 | 第119-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5 主要结论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