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0-14页 |
·国外相关理论梳理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重要概念释义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城市低保制度的演变与动态化管理 | 第19-33页 |
·城市低保制度的演变及实施 | 第19-24页 |
·城市低保制度的演变脉络 | 第19-20页 |
·城市低保人数与覆盖面的变化 | 第20-23页 |
·城市低保保障对象的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城市低保动态化管理的实施 | 第24-27页 |
·城市低保动态化管理实施的背景 | 第24页 |
·城市低保动态管理的提出与实施 | 第24-27页 |
·制约城市低保动态化管理的因素 | 第27-30页 |
·“入口受阻” | 第27-29页 |
·“出口不畅” | 第29-30页 |
·动态管理的关键点是城市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退出机制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城市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应退未退,出口不畅”的社会机制 | 第33-53页 |
·“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弄假成真 | 第33-39页 |
·“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 第33页 |
·“我是低保户,我没有能力”—自我暗示导致退不出 | 第33-35页 |
·“我要继续吃低保”—千方百计保住低保资格,“应退”努力成“未退” | 第35-38页 |
·“我就要吃低保”—强取豪夺成低保户 | 第38-39页 |
·“群体规模信号”效应:群体观念引导的群体行为 | 第39-42页 |
·模仿、从众和攀比心理引导的群体行为 | 第39-41页 |
·“逆污名效应”对城市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群体行为的影响 | 第41-42页 |
·重要主体行为效应:就业难 | 第42-46页 |
·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限制了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再就业 | 第43-44页 |
·政府促进就业的相关服务不到位 | 第44-46页 |
·政策的多重效应:不愿退、可以不退和不能退 | 第46-53页 |
·城市低保制度缺陷与“不愿退” | 第46-48页 |
·城市低保监管漏洞与“可以不退” | 第48-50页 |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不能退” | 第50-53页 |
第四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3-61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政策建议 | 第55-61页 |
·完善城市低保制度 | 第55页 |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素质 | 第55-56页 |
·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监督制度 | 第56-57页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