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电液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硬件结构补偿方法 | 第12-14页 |
·控制策略补偿方法 | 第14-16页 |
·加载系统中非线性因素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国内外电液伺服动态加载系统产品研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外产品研制状况 | 第17-18页 |
·国内产品研制状况 | 第18-19页 |
·动态加载系统的研究趋势 | 第19-20页 |
·电液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的评价指标 | 第20-23页 |
·结构性能指标 | 第20页 |
·控制性能指标 | 第20-23页 |
·电液伺服无扰加载控制性能指标 | 第21页 |
·电液伺服动态加载系统控制性能指标 | 第21-23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单摆负载电液伺服动态加载系统建模 | 第24-37页 |
·引言 | 第24页 |
·单摆负载电液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单摆负载位置系统建模 | 第26-28页 |
·位置系统滑阀流量方程 | 第26页 |
·位置系统液压缸连续性方程 | 第26-27页 |
·位置系统液压缸和负载力平衡方程 | 第27页 |
·单摆惯性负载力平衡方程 | 第27-28页 |
·单摆负载动态加载系统建模 | 第28-31页 |
·加载系统滑阀流量方程 | 第28-29页 |
·加载液压缸连续性方程 | 第29页 |
·加载液压缸和负载力平衡方程 | 第29页 |
·力传感器输出方程 | 第29-31页 |
·其他环节数学模型 | 第31-33页 |
·拉压力传感器数学模型 | 第31页 |
·位移传感器数学模型 | 第31页 |
·伺服放大器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电液伺服阀数学模型 | 第32-33页 |
·摩擦非线性对加载系统的影响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单摆负载电液伺服动态加载系统多余力抑制方法的研究 | 第37-57页 |
·引言 | 第37页 |
·动态加载系统分析 | 第37-42页 |
·多余力的定义 | 第37页 |
·多余力产生机理 | 第37-41页 |
·抑制多余力分析 | 第41-42页 |
·双阀并联抑制多余力的研究 | 第42-50页 |
·双阀并联加载系统的简介 | 第42-43页 |
·双阀并联加载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43-48页 |
·单阀控制建模 | 第43-44页 |
·单阀控制仿真分析 | 第44-46页 |
·双阀并联控制建模 | 第46-48页 |
·流量补偿 | 第48页 |
·双阀并联控制仿真分析 | 第48-50页 |
·双微分结构解耦补偿控制器的研究 | 第50-55页 |
·双微分结构解耦补偿控制器简介 | 第50-51页 |
·双微分结构解耦补偿控制器设计 | 第51-52页 |
·消除多余力结构补偿器设计 | 第51页 |
·消除加载系统对驱动系统扰动的结构补偿器设计 | 第51-52页 |
·双微分结构解耦补偿控制器仿真分析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试验系统硬件设计 | 第57-65页 |
·引言 | 第57页 |
·液压系统的设计 | 第57-61页 |
·系统供油压力的选择 | 第57页 |
·加载液压缸的设计 | 第57-59页 |
·电液伺服阀的选型 | 第59-61页 |
·电液伺服系统控制硬件的选取 | 第61-62页 |
·控制计算机选型 | 第61页 |
·数据卡的选型 | 第61页 |
·传感器的选型 | 第61-62页 |
·位移传感器的选型 | 第61-62页 |
·拉压力传感器的选型 | 第62页 |
·测试试验 | 第62-63页 |
·无扰加载试验 | 第62页 |
·多余力测试试验 | 第62-63页 |
·双阀并联测试试验 | 第63页 |
·双微分结构解耦补偿控制测试试验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试验系统测控软件设计 | 第65-71页 |
·引言 | 第65页 |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方案及选择 | 第65-67页 |
·在xPC Target实时内核中开发第三方设备驱动程序 | 第67-68页 |
·构建硬件试验平台 | 第68-69页 |
·图形用户界面的开发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1 总结 | 第71页 |
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
附录B 科研实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