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差区水泥基材料氯离子侵蚀模拟试验的相似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3-14页 |
·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内容 | 第13页 |
·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相似理论概述 | 第14-16页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相似性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6-21页 |
·氯离子侵蚀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6-18页 |
·氯离子侵入混凝土的途径 | 第16-17页 |
·氯离子侵蚀混凝土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页 |
·氯离子侵蚀钢筋锈蚀机理 | 第18-19页 |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及其相似性研究 | 第19-20页 |
·研究现状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滨海潮差区混凝土及砂浆氯离子侵蚀试验 | 第23-49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 第24-25页 |
·试验原材料 | 第24页 |
·配合比设计 | 第24-25页 |
·现场试验方案和现场资料调研 | 第25-27页 |
·现场试验方案 | 第25-26页 |
·现场资料调研 | 第26-27页 |
·潮差区现场试验的结果 | 第27-32页 |
·方体试件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27-29页 |
·海洋环境潮差区现场侵蚀试验典型氯离子浓度分布 | 第29-32页 |
·海洋环境潮差区现场侵蚀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41页 |
·水灰比对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32-35页 |
·掺合料对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35-39页 |
·暴露时间对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39-41页 |
·氯离子扩散系数的计算与分析 | 第41-47页 |
·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现场试件的扩散系数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水灰比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42-45页 |
·掺合料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暴露时间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干湿循环条件下混凝土和砂浆侵蚀的模拟试验 | 第49-75页 |
·引言 | 第49页 |
·试验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 | 第49页 |
·室内模拟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案 | 第49-51页 |
·室内模拟试验设计 | 第49-51页 |
·室内模拟试验方案 | 第51页 |
·室内模拟试验结果 | 第51-56页 |
·立方体抗压强度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室内侵蚀试验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 | 第53-56页 |
·室内模拟侵蚀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67页 |
·水灰比对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56-59页 |
·不同水灰比混凝土试件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 | 第56-57页 |
·不同水灰比砂浆试件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 | 第57-59页 |
·水灰比对试件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59页 |
·掺合料对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59-62页 |
·侵蚀时间对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62-65页 |
·干湿循环时间比例对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65-67页 |
·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分析 | 第67-73页 |
·水灰比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67-69页 |
·掺合料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69-70页 |
·侵蚀时间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70-71页 |
·干湿循环时间比例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潮差区氯离子侵蚀模拟试验的相似性研究 | 第75-91页 |
·引言 | 第75页 |
·经典相似理论 | 第75-76页 |
·滨海潮差区现场试验环境和模拟试验环境的相似性 | 第76-78页 |
·现场试验海洋气候条件 | 第76-77页 |
·室内模拟试验环境及其与现场环境因素的相似性 | 第77-78页 |
·侵蚀试验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的相似性 | 第78-82页 |
·侵蚀试验扩散系数的相似性 | 第82-84页 |
·扩散系数随时间的衰变规律的相似性 | 第84-86页 |
·氯离子侵蚀过程的相似理论研究与验证 | 第86-89页 |
·相似准则方程的推导 | 第87-88页 |
·干湿循环条件下氯离子侵蚀过程的相似性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5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1-93页 |
·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