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3页 |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选题来源 | 第14页 |
| ·选题目的 | 第14页 |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5-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8页 |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取得的新认识 | 第19-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20-21页 |
| ·主要新认识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琼东南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31页 |
| §2.1 盆地结构构造特征 | 第23-25页 |
|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25-27页 |
| §2.3 盆地充填序列及关键界面性质 | 第27-31页 |
| ·充填序列 | 第27-29页 |
| ·关键界面性质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几何学特征 | 第31-49页 |
| §3.1 盆地断裂系统性质和规模 | 第31-33页 |
| §3.2 一级控盆断裂 | 第33-35页 |
| ·1号断裂 | 第33页 |
| ·2号断裂 | 第33-35页 |
| §3.3 二级控凹断裂 | 第35-40页 |
| ·5号断裂 | 第35-37页 |
| ·6号断裂 | 第37页 |
| ·11号断裂 | 第37-40页 |
| §3.4 层间断裂系 | 第40-43页 |
| §3.5 构造样式 | 第43-46页 |
| ·伸展型 | 第43-46页 |
| ·底辟型 | 第46页 |
| §3.6 构造转换带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主干断裂活动性定量分析 | 第49-62页 |
| §4.1 断裂活动性定量研究概述 | 第49-51页 |
| ·断层活动速率 | 第49-50页 |
| ·位移-距离法 | 第50页 |
| ·平衡剖面技术 | 第50-51页 |
| §4.2 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51-57页 |
| ·2号断裂 | 第51-52页 |
| ·5号断裂 | 第52-54页 |
| ·6号断裂 | 第54-55页 |
| ·11号断裂 | 第55-57页 |
| §4.3 主干断裂时空演化特征 | 第57-62页 |
| 第五章 断裂生长模式及其成因分析 | 第62-74页 |
| §5.1 断裂生长模式 | 第62-67页 |
| ·简单生长型 | 第64-65页 |
| ·生长连通型 | 第65-67页 |
| §5.2 断裂系统成因机制 | 第67-72页 |
| ·有限元法概述 | 第68页 |
| ·模拟过程 | 第68-70页 |
| ·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 §5.3 层间断裂成因机制 | 第72-74页 |
| 第六章 断裂系统、盆地结构和沉积体系的耦合分析 | 第74-90页 |
| §6.1 断裂系统与盆地结构的耦合关系 | 第74-75页 |
| §6.2 断裂系统对沉积、沉降中心的控制 | 第75-78页 |
| §6.3 断裂样式对沉积砂体的控制 | 第78-86页 |
| §6.4 断裂系统、盆地结构、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耦合分析 | 第86-90页 |
| 结论 | 第90-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