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论文选题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2 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5-17页 |
| ·底辟构造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底辟构造研究趋势 | 第16-17页 |
| ·底辟构造研究存在问题 | 第17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8-19页 |
|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9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3页 |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页 |
| §2.2 板块构造极其演化 | 第20-21页 |
| §2.3 缅甸海域地质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 §2.4 缅甸海域底辟构造分布概况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增生楔底辟构造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 第23-30页 |
| §3.1 增生楔底辟构造分布 | 第23-24页 |
| §3.2 增生楔底辟构造类型及特征 | 第24-26页 |
| §3.3 增生楔底辟成因机理 | 第26-30页 |
| ·增生楔重力作用 | 第26-27页 |
| ·增生楔应力作用 | 第27页 |
| ·增生楔塑性流体 | 第27-28页 |
| ·增生楔密度倒置 | 第28-29页 |
| ·增生楔底辟机理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火山岛弧带底辟构造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 第30-38页 |
| §4.1 火山岛弧底辟构造分布 | 第30-31页 |
| §4.2 火山岛弧底辟构造特征 | 第31-34页 |
| §4.3 火山岛弧底辟构造成因机理 | 第34-38页 |
| 第五章 弧后盆地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底辟构造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 第38-55页 |
| §5.1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底辟构造分布 | 第38-40页 |
| §5.2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底辟构造类型及其特征 | 第40-44页 |
| §5.3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底辟构造成因机理 | 第44-55页 |
|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重力作用 | 第47-49页 |
|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水平应力作用 | 第49-50页 |
|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塑性流体 | 第50页 |
|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密度倒置 | 第50-51页 |
|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走滑断裂作用 | 第51-52页 |
|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物源及沉积作用 | 第52-55页 |
| 第六章 缅甸海域及邻区底辟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55-61页 |
| §6.1 增生楔底辟构造带油气藏 | 第55-57页 |
| ·增生楔油气藏分布 | 第55页 |
| ·增生楔烃源岩发育层位及特征 | 第55-56页 |
| ·增生楔底辟构造对油气藏的影响 | 第56-57页 |
| §6.2 火山岛弧带油气藏 | 第57-59页 |
| ·火山岛弧带油气藏分布 | 第57-58页 |
| ·火山岛弧带油气藏发育层位及特征 | 第58页 |
| ·火山岛弧带底辟构造对油气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6.3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底辟构造带油气藏 | 第59-61页 |
|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油气藏分布 | 第59页 |
| ·安达曼海弧后坳陷油气成藏特征 | 第59-61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