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2-14页 |
·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现实依据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国内现有研究成果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现有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 | 第21-22页 |
·研究视角及方法的创新 | 第22页 |
·反思现代性与现代性共生阶段判断的创新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现代性与农本观念探源 | 第23-29页 |
·现代性探源 | 第23-26页 |
·现代性的缘起以及不同理论家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本研究对现代性概念的使用 | 第25-26页 |
·农本观念探源 | 第26-29页 |
·农本观念的内涵 | 第26-27页 |
·农本观念、农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三者的关系 | 第27-28页 |
·近代之前农本观念发展历程之掠影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前现代性阶段的农本观念变革——由“农本”向“农工商皆本”思想的转变 | 第29-35页 |
·传统农本商末观念变革的前奏 | 第29-31页 |
·传统中国偶遇现代性与近代农工商皆本观念的初步形成 | 第31-35页 |
·传统中国与现代性的偶遇 | 第31-32页 |
·近代农工商皆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32-35页 |
第四章 现代性快速发展阶段的农本观念演变——由“农工商皆本”向“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思想的转变 | 第35-46页 |
·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本观” | 第35-40页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农、工立国基础争论的发端 | 第36-37页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农、工立国基础争论的展开——直面现代化 | 第37-39页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农、工立国基础争论的最后抉择 | 第39-40页 |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农思想 | 第40-42页 |
·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重农举措及农业发展 | 第42-46页 |
·改革开放到八十年代中期——农业发展的短暂春天 | 第42-44页 |
·对农业优惠政策的收缩以及“三农”问题的凸显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反思现代性与现代性共生阶段的重农思想 | 第46-52页 |
·国内现代性研究的成熟阶段——反思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共生 | 第46-47页 |
·“新重农”时代的来临——以工哺农政策的落实与农业税的取消 | 第47-48页 |
·反思现代性阶段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重农主义” | 第48-52页 |
·对农民现代性的反思 | 第48-49页 |
·对“新重农主义”的反思 | 第49-52页 |
第六章 小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