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台湾工业化道路研究--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视角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10页
1. 引论第10-17页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页
   ·逻辑思路与基本框架第11-12页
     ·研究思路第11页
     ·研究方法第11-12页
     ·基本框架第12页
   ·相关理论第12-17页
     ·配第定理第12页
     ·魁奈的资本理论第12-13页
     ·克拉克大分类法第13-14页
     ·西蒙·库兹涅兹产业结构理论第14-15页
     ·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第15-17页
   ·研究的创新第17页
2. 工业化道路的研究现状及国际模式第17-23页
   ·研究现状第17-19页
     ·大陆学者研究现状第17-18页
     ·台湾学者研究现状第18-19页
     ·工业化道路的国际模式第19-23页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以英美为代表第19-20页
     ·传统计划经济国家工业化道路——以前苏联为例第20-21页
     ·后发国家工业化道路——以日本为例第21-22页
     ·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第22-23页
3 台湾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演进第23-32页
   ·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目的及阶段第23-26页
     ·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第23-24页
     ·工业化道路的目的第24页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阶段划分第24-26页
     ·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第26页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客观基础第26-28页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内部环境第26-27页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外部环境第27-28页
   ·台湾产业结构演进概况第28-32页
     ·产业结构内部的多样性第28-30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第30-31页
     ·产业结构与产业替代第31-32页
4.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第32-37页
   ·对外依存度高第32页
   ·跨越式的发展模式第32-33页
   ·产业导向政策不断调整第33-34页
   ·按农、轻、重次序的产业结构演变第34-35页
   ·走外向型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道路第35-36页
   ·民营产业是工业化道路的主导力量第36-37页
   ·科技进步是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动力第37页
5.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产业结构分析第37-46页
   ·准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演进第37-39页
     ·1951-1961年优先发展农业时期第38-39页
     ·1962-1978年第二产业发展时期第39页
   ·工业化实现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第39-43页
     ·1979-1985工业化初级阶段第39-41页
     ·1986-1989工业化中级阶段第41页
     ·1990-1999工业化后期阶段第41-43页
   ·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第43-46页
     ·2000-2008金融危机前时期第43-45页
     ·2009-现在金融危机后时期第45-46页
6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绩效与问题第46-49页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绩效第46-48页
     ·实现工业化第46-47页
     ·集权经济变为市场经济第47页
     ·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第47-48页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问题第48-49页
     ·重工抑农导致农业萎缩发展第48页
     ·产业升级不及时造成产业空洞化第48-49页
     ·新的国际比较优势欠缺竞争力第49页
7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趋势与展望第49-53页
   ·台湾工业化建设未来发展趋势第49-50页
     ·优化岛内产业结构第49-50页
     ·建立台湾核心的梯度转移模式第50页
     ·借ECFA深化与大陆经济合作第50页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启示第50-52页
     ·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第50-51页
     ·兼顾内向型和外向型市场第51页
     ·政党政绩应立足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第51-52页
   ·台湾工业化道路的展望第52-53页
     ·海峡两岸投资互动日益频繁第52页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力度进一步加深第52-53页
     ·两岸从经济融合逐步走向政治融合第53页
8 结论第53-55页
附录第55-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户行为与民营橡胶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海南白沙县的调查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