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页 |
第一章 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概述 | 第10-22页 |
第一节 可预见性规则的确立与发展 | 第11-16页 |
一、 可预见性规则的确立 | 第11-12页 |
二、 可预见性规则的发展 | 第12-16页 |
三、 小结 | 第16页 |
第二节 可预见性规则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6-19页 |
一、与相当因果关系 | 第16-18页 |
二、与侵权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 第18页 |
三、与过错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可预见性规则的学说争议 | 第19-22页 |
一、 支持观点 | 第19-20页 |
二、 批评观点 | 第20-21页 |
三、 笔者观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范围与基本内容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可预见性规则的基本内容 | 第22-25页 |
一、 预见主体 | 第22-23页 |
二、 预见时间 | 第23页 |
三、 预见对象 | 第23-24页 |
四、 预见标准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范围 | 第25-29页 |
一、 可预见性规则在非财产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 第25-27页 |
二、 排除适用的情况 | 第27-28页 |
三、 适用范围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 | 第29-35页 |
第一节 司法实践中可预见性规则的认定 | 第29-33页 |
一、 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不属于预见的对象 | 第29-30页 |
二、 特殊情形下可预见性规则的预见标准 | 第30-31页 |
三、 根据被告的行业身份、合同目的和内容推定被告应当预见 | 第31-33页 |
第二节 面临的现代难题 | 第33-35页 |
一、 预见内容与中国司法现状 | 第33-34页 |
二、 默示条款下特殊情况的推定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后记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