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冷暴力”的伦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绪论 | 第11-16页 |
| (一)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 第11-13页 |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家庭“冷暴力”概述 | 第16-26页 |
| 一、家庭“冷暴力”的界定及其表现 | 第16-22页 |
| 1、家庭暴力的内涵 | 第16-17页 |
| 2、家庭“冷暴力”的界定 | 第17-19页 |
| 3、家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 第19-22页 |
| 二、家庭“冷暴力”的特点及危害 | 第22-26页 |
| 1、家庭“冷暴力”的特点 | 第22-23页 |
| 2、家庭“冷暴力”危害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家庭“冷暴力”的原因分析 | 第26-35页 |
| 一、个人因素 | 第26-29页 |
| 1、健全人格的缺失 | 第26-27页 |
| 2、婚姻观的扭曲 | 第27-28页 |
| 3、沟通不畅引发信任危机 | 第28-29页 |
| 二、社会根源 | 第29-32页 |
| 1、社会变迁引发的冲突 | 第29-30页 |
| 2、压力的影响 | 第30-32页 |
| 三、社会救助与法律的缺位 | 第32-35页 |
| 1、社会救助机构的缺失 | 第32-33页 |
| 2、国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职能缺失 | 第33-34页 |
| 3、法制不健全、司法救济缺失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家庭“冷暴力”的对策分析 | 第35-44页 |
| 一、健全人格的培养 | 第35-37页 |
| 1、自立自决能力 | 第35页 |
| 2、抗拒和忍受压力的能力 | 第35-36页 |
| 3、自我沟通能力 | 第36页 |
| 4、责任感 | 第36-37页 |
| 二、正确婚恋观的确立 | 第37-39页 |
| 1、婚姻当以爱情为前提 | 第38页 |
| 2、婚姻意味着责任与尊重 | 第38-39页 |
| 三、社会救助、预防和法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 第39-44页 |
| 1、完善社会救助机制 | 第40页 |
| 2、健全国家预防机制 | 第40-41页 |
| 3、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