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4页 |
·杂多酸简介 | 第9-14页 |
·1:12 系列 Keggin 型杂多酸(盐) | 第12-13页 |
·1:9 系列 Keggin 型杂多酸(盐) | 第13页 |
·1:11 及(l:11)2双系列 Keggin 型杂多酸(盐) | 第13-14页 |
·2:18 Dawson 结构 | 第14页 |
·多金属氧酸盐的主要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基于多金属氧酸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研究的热点领域及进展 | 第14-20页 |
·多金属氧酸盐药物 | 第20-2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1-24页 |
·母体酸的合成 | 第21页 |
·多金属氧酸哌啶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培养 | 第21-22页 |
·多金属氧酸哌啶电荷转移配合物的表征 | 第22-23页 |
·催化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23页 |
·苯甲酸的表征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0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实验原料及其物性 | 第24-26页 |
·实验原理 | 第26页 |
·母体酸的合成 | 第26页 |
·多金属氧酸电荷转移盐的合成 | 第26页 |
·催化活性测试实验原理 | 第26页 |
·实验过程 | 第26-28页 |
·实验装置图 | 第26-27页 |
·母体酸的制备 | 第27页 |
·多金属氧酸电荷转移盐的制备及晶体培养 | 第27页 |
·催化活性实验 | 第27-28页 |
·苯甲酸合成工艺流程 | 第28页 |
·母体酸的结构表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47页 |
·合成方法的讨论 | 第30-31页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30页 |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0-31页 |
·[(CH_2)_5NH_2]_4SiW_(12)O_(40)产物的表征 | 第31-34页 |
·[(CH_2)_5NH_2]_4SiW_(12)O_(40)的红外光谱 | 第31-32页 |
·[(CH_2)_5NH_2]_4SiW_(12)O_(40)的 XRD 测定分析 | 第32-33页 |
·[(CH_2)_5NH_2]_4SiW_(12)O_(40)的 TG-DTA 测定分析 | 第33页 |
·催化剂元素分析 | 第33-34页 |
·[(CH_2)_5NH_2]_4SiW_(12)O_(40)产物的表征 | 第34-36页 |
·[(CH_2)_5NH_2]_4SiW_(12)O_(40)的红外光谱 | 第34-35页 |
·[(CH_2)_5NH_2]_4SiW_(12)O_(40)的 XRD 测定分析 | 第35页 |
·[(CH_2)_5NH_2]_4SiW_(12)O_(40)的 TG-DTA 测定分析 | 第35-36页 |
·[(CH_2)_5NH_2]_4SiW_(12)O_(40)催化活性因素的探索 | 第36-41页 |
·反应时间与苯甲酸收率的关系 | 第36-37页 |
·反应温度变化与苯甲酸收率的关系 | 第37-38页 |
·催化剂与苯甲醛摩尔比对苯甲酸收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双氧水与苯甲醛摩尔比对苯甲酸收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空白实验 | 第40页 |
·比较理想的实验条件 | 第40-41页 |
·实验的验证 | 第41页 |
·[(CH_2)_5NH_2]_4SiW_(12)O_(40)催化活性因素的探索 | 第41-45页 |
·不同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42页 |
·催化剂与苯甲醛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双氧水与苯甲醛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空白试验 | 第44页 |
·比较理想的实验条件 | 第44页 |
·实验的验证 | 第44-45页 |
·产品定性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