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1章 杨炯生平经历及文学主张 | 第11-16页 |
| ·杨炯的生平经历 | 第11-12页 |
| ·杨炯的文学主张 | 第12-16页 |
| 第2章 杨炯诗歌的题材内容 | 第16-30页 |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边塞诗 | 第16-20页 |
| ·“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杨炯的送别诗 | 第20-24页 |
|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杨炯的纪行感怀诗 | 第24-28页 |
|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杨炯的酬答唱和诗 | 第28-30页 |
| 第3章 杨炯诗文的艺术成就 | 第30-42页 |
| ·独抒性灵、清新刚健——杨炯诗歌艺术成就 | 第30-37页 |
| ·措辞典丽、骨气豪迈——杨炯序文艺术成就 | 第37-38页 |
| ·散韵相间、气格沉雄——杨炯文赋艺术成就 | 第38-42页 |
| 第4章 以四杰为视角看杨炯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42-56页 |
| ·杨炯与其他三杰的共通性 | 第42-50页 |
| ·贯穿其间的萧散文风 | 第42-44页 |
| ·旷逸古淡的清新之感 | 第44-45页 |
| ·积极入世的儒家操守 | 第45-47页 |
| ·浓郁真切的世俗之味 | 第47-48页 |
| ·感怀时命的生命意识 | 第48-50页 |
| ·性情上的和而不同——杨炯与王、卢、骆的差异性 | 第50-52页 |
| ·杨炯诗文对后世的影响 | 第52-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