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一、绪论 | 第9-13页 |
| (一) 时代背景 | 第9-10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 (五) 研究特色 | 第12-13页 |
| 二、法官造法理论概述 | 第13-20页 |
| (一) 法官造法的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二) 法官造法所应遵循的前提和界限 | 第15-17页 |
| 1、法官造法应遵循的前提 | 第15-16页 |
| 2、法官造法应遵循的界限 | 第16-17页 |
| (三) 法官造法的基本价值 | 第17-20页 |
| 1、法官造法具有有效调整立法与司法两者关系的作用 | 第17-18页 |
| 2、法官造法对法律修正完备具有积极的实践作用 | 第18-19页 |
| 3、法官造法具有对法律与现实社会的法律实施中的困境加以有效调和的作用 | 第19-20页 |
| 三、法官造法的具体途径 | 第20-30页 |
| (一) 法官造法应遵循的范围 | 第20-25页 |
| 1、法律解释功能和法官造法 | 第20-23页 |
| 2、法律漏洞填补和法官造法 | 第23-25页 |
| 3、法律原则推理和法官造法 | 第25页 |
| (二) 法官造法的方法 | 第25-30页 |
| 1、法律解释的方法 | 第25-27页 |
| 2、法律漏洞填补的方法 | 第27-28页 |
| 3、法律原则推理的方法 | 第28-30页 |
| 四、对中国法官造法的思考 | 第30-39页 |
| (一) 当代中国法官造法具有可行性 | 第30-31页 |
| (二) 当代中国法官造法所面临的问题 | 第31-33页 |
| 1、当代中国法官造法主体面临的问题 | 第31-32页 |
| 2、当代中国法官造法力面临的问题 | 第32-33页 |
| (三) 完善当代中国法官造法的建议 | 第33-39页 |
| 1、当代中国法官造法的形式 | 第33-34页 |
| 2、当代中国法官造法的主体须以整体造法为主 | 第34-35页 |
| 3、判例制度应趋于规范,法律效力应进一步加强 | 第35-36页 |
| 4、重视司法人才的储备与能力的提高 | 第36-39页 |
| 五、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