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外感病证论文

马来西亚气候变化特点与外感热病证型的关系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1页
引言第11-15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5-35页
 第一节 外感热病的历史渊源第15-18页
  一、初期—战国至晋唐时期第15-16页
  二、中期—宋金元时期第16-17页
  三、近现代时期—明清时期第17-18页
 第二节 外感热病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当时气候特征的相关性第18-19页
 第三节 中医理论里的天人相应观及因时因地制宜第19-25页
  一、气候医学与五运六气学说之间的关系第20页
  二、气候与人体发病规律的关系第20-21页
  三、气候与辨证的关系第21-22页
  四、气候与预防疾病的关系第22-23页
  五、气候的变化与指导用药的关系第23-25页
  六、地域性与辨证用药的关系第25页
 第四节 六气为病与六气标本中见及六气气化的关系第25-28页
 第五节 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史第28-29页
  一、马来西亚中医药古代发展史第28-29页
  二、马来西亚中医药现代发展史第29页
 第六节 马来西亚热带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第29-33页
  一、地理特点第30-31页
  二、人文第31页
  三、马来西亚气候特点第31-33页
 第七节 近代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概述第33-35页
  一、外感热病的定义第33页
  二、外感热病的病因第33-34页
  三、外感热病的病机第34页
  四、外感热病的主要分类第34页
  五、外感热病与现代医学疾病第34-35页
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35-41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第35页
 第二节 研究内容第35页
  一、具体研究内容第35页
  二、具体研究方案第35页
 第三节 诊断标准第35-38页
  一、感冒诊断标准第36页
  二、泻泄诊断标准第36页
  三、风温肺热病的诊断标准第36页
  四、痢疾的诊断标准第36-37页
  五、黄疸的诊断标准第37页
  六、阳暑的诊断标准第37页
  七、乳蛾(急性)的诊断标准第37页
  八、急喉喑的诊断标准第37-38页
 第四节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第38页
  一、纳入标准第38页
  二、排除标准第38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第38-41页
  一、观察项目第38页
  二、样本大小第38页
  三、具体操作第38页
  四、病例采集第38-39页
  五、数据统计分析第39页
  六、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第39页
  七、研究步骤第39-41页
第三章 研究结果第41-52页
 第一节 结构化数据结果显示第41-52页
第四章 分析讨论第52-61页
 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指导临床辨治外感热病的探讨第52页
 第二节 马来西亚地区外感热病的证型特点第52-53页
 第三节 关于马来西亚特殊证型“朱毛丹”第53页
 第四节 气候里六气气化与温病及伤寒之间关系的探索第53-56页
 第五节 六气气化与马来西亚气候变化的关系第56-58页
 第六节 马来西亚气候变化特点与六气为病及外感热病初期症候的关系第58-61页
结语第61-62页
 第一节 研究结果讨论第61页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3页
附录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岁以下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治未病方案研究
下一篇:《金匮要略》论治“历节病”方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