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 富氧空气的制氧工艺 | 第11-12页 |
2 杂质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3 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4 气体检测管的概述 | 第19-24页 |
5 富氧空气质量控制现状 | 第24-26页 |
第2章 气体检测管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6-46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7-43页 |
·一氧化碳 | 第27-30页 |
·二氧化碳 | 第30-32页 |
·氮氧化物 | 第32-35页 |
·二氧化硫 | 第35-39页 |
·水分 | 第39-41页 |
·油分 | 第41-43页 |
3 讨论 | 第43-46页 |
第3章 国产检测管的性能评价 | 第46-53页 |
1 检测管的技术要求 | 第46-47页 |
2 仪器与材料 | 第47页 |
3 实验方法及结果 | 第47-51页 |
·一氧化碳检测管 | 第47-49页 |
·二氧化碳检测管 | 第49-50页 |
·二氧化硫检测管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4章 其他项目的测定 | 第53-56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5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3-55页 |
·性状 | 第53页 |
·鉴别 | 第53页 |
·酸碱度 | 第53页 |
·气态氧化物 | 第53页 |
·氧浓度 | 第53-55页 |
3 讨论 | 第55-56页 |
第5章 富氧空气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56-5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图 | 第63-73页 |
一、106SC | 第63-64页 |
二、2LC | 第64-65页 |
三、126SF | 第65-66页 |
四、2LC | 第66-67页 |
五、175U | 第67-68页 |
六、11L | 第68-69页 |
七、103SE | 第69-70页 |
八、5Lb | 第70-71页 |
九、油检测管 | 第71-72页 |
十、油检测盒 | 第72-73页 |
附表 | 第73-84页 |
一、机油的生产商、型号及相对应的检测限(Draeger提供) | 第73-8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