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概述 | 第11-21页 |
(一) 犯罪构成理论的历史起源与概念 | 第11-13页 |
1. 犯罪构成理论的历史起源 | 第11-12页 |
2. 犯罪构成理论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三大法系犯罪构成理论评述与比较 | 第13-21页 |
1. 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成立理论体系 | 第13-14页 |
2. 英美法系双层次犯罪成立理论体系 | 第14-16页 |
3. 前苏联及我国的耦合式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 第16-17页 |
4. 大陆法系犯罪成立理论体系与前苏联及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特征之比较 | 第17-19页 |
5. 英美法系犯罪成立理论体系双层模式的独有特征 | 第19-21页 |
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反思 | 第21-29页 |
(一)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当下所面临的挑战 | 第21-23页 |
1. “改造论” | 第21-22页 |
2. “移植论” | 第22-23页 |
(二)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现实思考 | 第23-29页 |
1. 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总体思考 | 第24页 |
2. 对我国犯罪客体的思考与重新定位 | 第24-25页 |
3. 对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思考及其地位认定 | 第25-26页 |
4. 对违法阻却性事由的思考定位 | 第26-29页 |
三、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重构 | 第29-37页 |
(一)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重构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 第29-31页 |
1. 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 第29-30页 |
2. 要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 第30页 |
3. 加强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 第30-31页 |
4. 保持出入罪机制的顺畅性 | 第31页 |
(二)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重构设想 | 第31-37页 |
1. 积极要件 | 第31-33页 |
2. 消极要件 | 第33-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