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苦参碱的应用研究进展及胃内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2-27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一节 苦参碱的研究概况 | 第13-19页 |
| 1 药理作用 | 第13-15页 |
| ·心血管系统作用 | 第13页 |
| ·抗心律失常 | 第13页 |
| ·正性肌力作用 | 第13页 |
|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第13页 |
| ·免疫系统作用 | 第13-14页 |
| ·抗肝纤维化作用 | 第14页 |
| ·抗肿瘤作用 | 第14-15页 |
| ·对肝癌细胞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对胃癌细胞的影响 | 第15页 |
| ·对肺癌细胞的影响 | 第15页 |
| ·其它 | 第15页 |
| 2 体内动力学 | 第15-16页 |
| ·药代动力学 | 第15-16页 |
| ·药效动力学 | 第16页 |
| 3 毒理作用 | 第16-17页 |
| 4 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注射制剂 | 第17页 |
| ·口服制剂 | 第17页 |
| ·靶向制剂 | 第17页 |
| ·透皮吸收制剂 | 第17-18页 |
| 5 苦参碱制剂的新技术 | 第18-19页 |
| ·微球、纳米粒 | 第18页 |
| ·脂质体 | 第18-19页 |
| 6 临床应用 | 第19页 |
| 7 问题与展望 | 第19页 |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 第19-24页 |
| 1 研究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 ·泡腾型胃内漂浮型(FDDS) | 第20-21页 |
| ·非泡腾型FDDS | 第2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2 立题依据及课题研究构思设计 | 第22-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单因素试验优选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7-39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第一节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7-38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7-28页 |
| 2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的制备及工艺优选 | 第28-30页 |
| ·单因素试验优选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的制备工艺 | 第28-29页 |
| ·苦参碱胃内滞留颗粒的制备 | 第29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确定 | 第29-30页 |
| ·影响因素的评价 | 第29页 |
|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体外释放性能考察 | 第29-30页 |
|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漂浮性能 | 第30页 |
| ·单因素试验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30页 |
| 3 方法和结果 | 第30-36页 |
| ·方法和结果 | 第30-35页 |
| ·HPMC的浓度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 ·EC质量比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助漂剂OA质量比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包衣液乙基纤维素的浓度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 ·颗粒剂的漂浮行为 | 第35-36页 |
| ·苦参碱胃漂浮颗粒释药机制 | 第36页 |
| 4 讨论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正交试验制备工艺的优选 | 第39-48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9-40页 |
| 2 方法 | 第40-41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0页 |
| ·制备工艺苦参碱胃内滞留颗粒的制备 | 第40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41页 |
| ·漂浮性能 | 第41页 |
| ·体外释放性能考察 | 第41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1-44页 |
| ·苦参碱标准曲线 | 第41页 |
|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漂浮性的研究 | 第41-42页 |
|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释放性能研究 | 第42-43页 |
| ·色谱条件 | 第42页 |
| ·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 | 第42-43页 |
| ·方差分析 | 第43页 |
| ·验证实验 | 第43-44页 |
| ·体外释放度 | 第43-44页 |
| 4 讨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的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48-65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第一节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48-54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8-49页 |
| ·仪器 | 第48页 |
| ·试药 | 第48-49页 |
| 2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的制备 | 第49-52页 |
| ·辅料成分的选择 | 第49-50页 |
| ·吸湿百分率的测定 | 第49-50页 |
| ·润湿剂考察 | 第50-51页 |
| ·颗粒的制备 | 第51页 |
| ·颗粒临界相对湿度 | 第51-52页 |
| 3 制备工艺验证试验 | 第52-53页 |
| 4 讨论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质量标准及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第54-64页 |
|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质量标准 | 第54-55页 |
| 原辅料质量标准 | 第55页 |
| 苦参碱胃内漂浮颗粒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第55-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小结及其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65-66页 |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研究的课题题录 | 第66-67页 |
| 一、发表研究论文 | 第66页 |
| 二、参与研究课题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