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黄河三角洲自然灾害研究(1912—1937)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一) 相关界定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黄三角地区自然灾害概述 | 第14-30页 |
(一) 旱灾 | 第16-18页 |
(二) 蝗灾 | 第18-21页 |
(三) 水灾 | 第21-26页 |
(四) 潮灾 | 第26-27页 |
(五) 瘟疫 | 第27-28页 |
(六) 自然灾害的特点 | 第28-30页 |
二、黄三角地区自然灾害的成因 | 第30-49页 |
(一) 自然环境 | 第30-32页 |
1、气候因素 | 第30-31页 |
2、地理环境 | 第31-32页 |
(二) 社会环境 | 第32-49页 |
1、繁重的经济负担 | 第33-37页 |
2、失序的行政管理 | 第37-40页 |
3、混乱的社会秩序 | 第40-43页 |
4、濒临破产的农民 | 第43-49页 |
三、黄三角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 | 第49-71页 |
(一)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 第49-55页 |
1、造成“农耕失时” | 第49页 |
2、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产 | 第49-52页 |
3、致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 第52-55页 |
(二) 导致农村人口散失 | 第55-60页 |
1、人口死亡 | 第55-56页 |
2、人口迁移 | 第56-58页 |
3、人口散失之后果 | 第58-60页 |
(三) 扰乱乡村社会秩序 | 第60-64页 |
1、反抗斗争 | 第60-61页 |
2、匪患猖獗 | 第61-62页 |
3、水利纠纷 | 第62-64页 |
(四) 改变农业生态环境 | 第64-71页 |
1、土地沙碱化 | 第65-67页 |
2、植被破坏 | 第67页 |
3、黄河淤地 | 第67-69页 |
4、环境变更之利弊 | 第69-71页 |
四、黄三角地区的灾害救济 | 第71-81页 |
(一) 救灾机构的近代变迁 | 第71-74页 |
1、县仓衰落 | 第71-72页 |
2、近代救灾机构涌现 | 第72-74页 |
(二) 多元化的救灾活动 | 第74-81页 |
1、中央官赈 | 第75-76页 |
2、地方官赈 | 第76-78页 |
3、义赈 | 第78-79页 |
4、地区自救 | 第79-81页 |
五、黄三角地区的减灾事业 | 第81-95页 |
(一) 灾害监测 | 第81-84页 |
1、水文测报 | 第81-82页 |
2、测候所 | 第82-84页 |
(二) 凿井灌溉 | 第84-86页 |
(三) 河防工程 | 第86-92页 |
1、黄河堵口 | 第86-88页 |
2、全流域疏浚河流 | 第88-92页 |
(四) 虹吸淤田 | 第92-95页 |
结语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