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幅度同层油藏再认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7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3页 |
·松辽盆地地层分布特征 | 第10-11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1-13页 |
·英东萨尔图概况 | 第13-17页 |
·英台油田基本地质特征 | 第13页 |
·英东萨尔图油层基本地质特征 | 第13-15页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15页 |
·开发现状 | 第15页 |
·区块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 | 第17-37页 |
·构造特征再认识 | 第17-19页 |
·断裂系统研究 | 第17页 |
·微构造研究 | 第17-18页 |
·微构造研究 | 第18-19页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19-30页 |
·储层岩性特征研究 | 第19-21页 |
·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 第21-22页 |
·储层物性研究 | 第22-23页 |
·储层物性研究 | 第23-24页 |
·微观空隙结构研究 | 第24-25页 |
·储层含油性研究 | 第25-26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26-29页 |
·裂缝特征研究 | 第29-30页 |
·油水关系研究 | 第30-34页 |
·油藏类型的确定 | 第30-32页 |
·含油区带的确定 | 第32-33页 |
·油水分布规律 | 第33-34页 |
·流体性质研究及敏感性 | 第34-37页 |
·原油性质研究 | 第34-35页 |
·天然气性质研究 | 第35-36页 |
·地层水性质研究 | 第36页 |
·储层敏感性研究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开发效果评价 | 第37-47页 |
·主要开发指标评价 | 第37-40页 |
·年产油 | 第37-38页 |
·综合含水 | 第38-39页 |
·递减率 | 第39-40页 |
·井网适应性评价 | 第40-47页 |
·水驱控制程度 | 第40页 |
·水驱动用程度 | 第40页 |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 第40-41页 |
·注采平衡状况 | 第41-42页 |
·吸水、产液能力 | 第42-45页 |
·合理井排距 | 第45页 |
·合理井网密度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47-55页 |
·油水运动规律 | 第47-48页 |
·萨尔图油层见效特点 | 第47页 |
·不同水驱部位油水运动规律 | 第47-48页 |
·分层产出状况 | 第48-49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49-55页 |
·历年加密调整效果 | 第49-51页 |
·测井曲线方法 | 第51-53页 |
·岩心观察 | 第53页 |
·数值模拟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开发潜力及对策研究 | 第55-65页 |
·密闭取芯井设计 | 第55-58页 |
·取芯目的 | 第55页 |
·取芯井设计原则 | 第55页 |
·取芯井区块的确定 | 第55-56页 |
·取芯井点的确定 | 第56-57页 |
·取芯井设计 | 第57-58页 |
·井网调整潜力 | 第58-61页 |
·调整原则 | 第58-59页 |
·调整对象及层系 | 第59页 |
·适用井网调整方式 | 第59页 |
·井网调整规划部署 | 第59-61页 |
·改善水驱潜力 | 第61-65页 |
·完善注采关系 | 第61页 |
·细分层注水 | 第61页 |
·周期注水潜力 | 第61-63页 |
·注水井调剖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详细摘要 | 第7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