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背景下的四川宗祠建筑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社会学等领域对宗族祠堂研究 | 第11页 |
| ·对于四川移民文化的研究 | 第11页 |
| ·建筑学领域的研究 | 第11-12页 |
|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空间范围 | 第12页 |
| ·研究的时间范围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四川移民宗族祠堂的社会背景与概况 | 第14-24页 |
| ·明末清初四川的社会背景 | 第14-16页 |
| ·社会基本状况 | 第14页 |
| ·清代移民政策与移民过程 | 第14-15页 |
| ·移民路线与移民分布情况 | 第15-16页 |
| ·大量移民涌入对四川的影响 | 第16页 |
| ·宗族祠堂的历史沿革与概况 | 第16-24页 |
| ·宗族制度与宗族祠堂的概念及功能 | 第16-18页 |
| ·四川移民宗族祠堂的现状与分布特征 | 第18-22页 |
| ·宗族祠堂的类型 | 第22-24页 |
| 第3章 四川移民宗族祠堂的选址特点与布局形式 | 第24-32页 |
| ·宗族祠堂的选址 | 第24-26页 |
| ·乡村宗祠的选址 | 第24-26页 |
| ·城镇宗祠的选址 | 第26页 |
| ·宗族祠堂的布局形式 | 第26-32页 |
| ·院落式 | 第27-30页 |
| ·寨堡式 | 第30-31页 |
| ·宅祠混合式 | 第31-32页 |
| 第4章 宗族祠堂的建筑空间特点 | 第32-43页 |
| ·宗族祠堂的空间形态 | 第32-39页 |
| ·入口空间 | 第32-34页 |
| ·祭祀空间 | 第34-39页 |
| ·附属空间 | 第39页 |
| ·宗族祠堂的空间特点 | 第39-43页 |
| ·空间的内向性 | 第39-40页 |
| ·空间的秩序性 | 第40-43页 |
| 第5章 宗族祠堂的建筑形式特点 | 第43-64页 |
| ·结构体系特点 | 第43-51页 |
| ·平面形态 | 第43-47页 |
| ·梁架特点 | 第47-51页 |
| ·建筑形体特点 | 第51-54页 |
| ·门屋 | 第51-52页 |
| ·戏楼 | 第52页 |
| ·正殿 | 第52-53页 |
| ·寝殿 | 第53-54页 |
| ·装饰装修特点 | 第54-64页 |
| ·装饰题材特点 | 第54-55页 |
| ·装饰色彩特点 | 第55-56页 |
| ·装饰部位及做法 | 第56-64页 |
| 第6章 四川宗族祠堂的地域与文化特点 | 第64-78页 |
| ·地理环境对宗祠建筑的影响 | 第64-66页 |
| ·气候对宗祠建筑的影响 | 第64页 |
| ·地形对宗祠建筑的影响 | 第64-66页 |
| ·宗祠建筑的平民性与礼制性 | 第66-70页 |
| ·宗祠与先贤祠的比较 | 第66-68页 |
| ·宗祠与民居比较 | 第68-70页 |
| ·宗祠建筑的移民文化特点 | 第70-78页 |
| ·移民的两大族群 | 第70页 |
| ·湖北移民宗祠与迁出地宗祠的比较 | 第70-75页 |
| ·客家移民宗祠与迁出地建筑的比较 | 第75-78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78-81页 |
| ·四川宗族祠堂的价值 | 第78-79页 |
| ·宗族祠堂是宗法制度的载体 | 第78页 |
| ·宗族祠堂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 第78页 |
| ·宗族祠堂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 第78-79页 |
| ·四川宗族祠堂的地域特点 | 第79页 |
| ·四川宗族祠堂的未来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附录1 四川现存宗族祠堂名录 | 第85-96页 |
| 附录2 现存祠堂调查表 | 第96-13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