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 1. 小麦条锈病的分布与发生概况 | 第8-10页 |
| 2. 小麦条锈菌的越夏规律 | 第10-12页 |
| ·国内外小麦条锈菌流行区系 | 第10-11页 |
| ·小麦条锈菌在我国的越夏区 | 第11页 |
| ·青海省小麦条锈病越夏规律 | 第11-12页 |
| 3.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 | 第12-14页 |
| 4.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研究 | 第14-19页 |
| ·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 | 第14-18页 |
| ·群体毒性检测与分析 | 第18-19页 |
| ·小麦条锈菌含有的毒性基因研究 | 第19页 |
| 5. 多种方法在小麦条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 ·生理小种分析法 | 第19页 |
| ·毒性基因分析法 | 第19-20页 |
| ·分子标记方法 | 第20-21页 |
| 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1. 材料 | 第23页 |
| ·鉴别寄主 | 第23页 |
| ·标样 | 第23页 |
| 2. 方法 | 第23-27页 |
| ·标样的采集 | 第23-24页 |
| ·毒性分析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 1. 2011 年 8 月~12 月青海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分析 | 第27-32页 |
| 2. 2012 年 5 月~9 月青海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分析 | 第32-37页 |
| 3. 青海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的发展变化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38-40页 |
| 1. 关于实验操作的讨论 | 第38页 |
| ·控制实验条件 | 第38页 |
| ·避免杂菌干扰 | 第38页 |
| 2. 关于锈菌标样代表性的讨论 | 第38-39页 |
| 3. 青海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多样性及其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个人简介 | 第49-50页 |
| 附录 A | 第5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