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铁路看技术的社会控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第2章 技术社会控制概述 | 第15-20页 |
| ·技术社会控制的概念 | 第15-16页 |
| ·技术的定义与本质 | 第15页 |
| ·技术社会控制的定义 | 第15-16页 |
| ·技术社会控制的特点及功能 | 第16-17页 |
| ·特点 | 第16页 |
| ·功能 | 第16-17页 |
| ·技术失控的根源 | 第17-18页 |
| ·技术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 ·技术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 第18页 |
| ·技术对自然生态产生影响 | 第18-20页 |
| 第3章 技术社会控制体系 | 第20-28页 |
| ·技术社会控制的主体 | 第20-22页 |
| ·技术共同体 | 第20-21页 |
| ·技术管理者 | 第21页 |
| ·公众 | 第21-22页 |
| ·技术社会控制的手段 | 第22-25页 |
| ·法律手段 | 第22-23页 |
| ·行政手段 | 第23-24页 |
| ·舆论手段 | 第24-25页 |
| ·教育手段 | 第25页 |
| ·技术社会控制的过程 | 第25-28页 |
| ·决策阶段 | 第25-26页 |
| ·实施阶段 | 第26页 |
| ·监控阶段 | 第26页 |
| ·反馈阶段 | 第26-28页 |
| 第4章 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 第28-32页 |
| ·高速铁路的定义 | 第28页 |
|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 ·国内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 第29-32页 |
| ·发展背景 | 第29-30页 |
| ·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 第5章 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 第32-39页 |
| ·积极影响 | 第32-33页 |
| ·提供强大的运输力 | 第32页 |
| ·缩短出行时间 | 第32页 |
| ·促进城市间经济发展 | 第32-33页 |
| ·减少能源消耗 | 第33页 |
| ·负面效应 | 第33-37页 |
| ·影响人身安全 | 第33-35页 |
| ·影响身心健康 | 第35-36页 |
| ·影响生态环境 | 第36页 |
| ·使区域经济更加复杂 | 第36-37页 |
| ·冲击其他客运行业 | 第37页 |
| ·负面效应引发的伦理审视 | 第37-39页 |
| 第6章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社会控制 | 第39-44页 |
| ·我国高速铁路社会控制的现存问题 | 第39-40页 |
| ·控制主体行为不规范 | 第39页 |
| ·控制手段不到位 | 第39-40页 |
| ·控制过程不严谨 | 第40页 |
| ·完善高速铁路发展的社会控制措施 | 第40-44页 |
| ·发展要以人为本 | 第41页 |
| ·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 第41-42页 |
| ·健全规章制度 | 第42页 |
| ·协调政治、经济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 第42页 |
| ·重视环境保护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