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缩写说明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背景及意义 | 第13-17页 |
| ·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纳米材料研究历史 | 第17-19页 |
| ·表面机械研磨 | 第19-20页 |
| ·超声冲击 | 第20页 |
| ·表面机械滚压 | 第20页 |
| ·超音速微粒轰击 | 第20-22页 |
| ·激光脉冲 | 第22-23页 |
| ·旋转辊压 | 第23-24页 |
| ·表面机械碾压 | 第24页 |
| ·表面纳米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4-27页 |
|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5页 |
| ·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26页 |
| ·对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小冲杆测试技术用于评估材料应力腐蚀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第2章 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研究 | 第29-54页 |
| ·试验材料及预处理 | 第29-30页 |
| ·SMRT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45页 |
| ·SMRT试验装置与参数选择 | 第30-32页 |
| ·不同温度下SMRT试验后SS 304L组织结构分析 | 第32-38页 |
| ·不同温度下SMRT试验后SS 304L硬度分析 | 第38-40页 |
| ·不同次数SMRT试验后SS 304L组织结构分析 | 第40-43页 |
| ·不同次数SMRT试验后SS 304L硬度分析 | 第43-45页 |
| ·SMAT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SMAT试验装置与参数选择 | 第45页 |
| ·SMAT 30min后SS 304L组织结构分析 | 第45-48页 |
| ·SMAT 30min后SS 304L硬度分析 | 第48-49页 |
| ·材料表面纳米化机理探讨 | 第49-50页 |
| ·两种纳米化方法的比较 | 第50-52页 |
| ·试验过程和参数比较 | 第50-51页 |
| ·组织结构转变比较 | 第51-52页 |
| ·硬度比较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3章 SS 304L分区域表面纳米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76页 |
| ·材料准备与试验方法 | 第54-61页 |
| ·不锈钢焊接试验 | 第54-57页 |
| ·表面纳米化试验 | 第57-59页 |
| ·小冲杆试验 | 第59-61页 |
| ·SS 304L母材表而纳米化后表征研究 | 第61-64页 |
| ·组织结构分析 | 第61页 |
| ·力学性能分析 | 第61-64页 |
| ·SS 304L热影响区表而纳米化后表征研究 | 第64-69页 |
| ·组织结构分析 | 第64-67页 |
| ·力学性能分析 | 第67-69页 |
| ·SS 304L焊缝表而纳米化后表征研究 | 第69-74页 |
| ·组织结构分析 | 第69-71页 |
| ·力学性能分析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4章 小冲杆法评价材料应力腐蚀敏感性可行性探索 | 第76-100页 |
| ·传统应力腐蚀评价手段介绍 | 第76-78页 |
| ·小冲杆试验评价应力腐蚀敏感性原理及其技术装置 | 第78-81页 |
| ·小冲杆试验评价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原理 | 第78页 |
| ·试验装置设计 | 第78-81页 |
| ·小冲杆应力腐蚀试验参数确定 | 第81-97页 |
| ·加载速度对常规小冲杆试验的影响 | 第81-84页 |
| ·腐蚀介质对小冲杆应力腐蚀试验的影响 | 第84-92页 |
| ·加载速度对小冲杆应力腐蚀试验的影响 | 第92-97页 |
| ·小冲杆应力腐蚀试验有效性分析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5章 小冲杆试验评估表面纳米化前后SS 304L应力腐蚀敏感性 | 第100-123页 |
| ·SS 304L母材表面纳米化前后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小冲杆试验评估 | 第100-105页 |
| ·SS 304L热影响区表面纳米化前后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小冲杆试验评估 | 第105-111页 |
| ·SS 304L焊缝表面纳米化前后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小冲杆试验评估 | 第111-116页 |
| ·SS 304L母材表面纳米化后应力腐蚀开裂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 第116-120页 |
| ·SS 304L母材表面纳米化后应力腐蚀机理 | 第116-117页 |
| ·冷加工因素 | 第117页 |
| ·位错因素 | 第117-118页 |
| ·氢因素 | 第118-119页 |
| ·马氏体因素 | 第119页 |
| ·应力因素 | 第119-120页 |
| ·SS 304L焊接接头表面纳米化后应力腐蚀开裂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 第120-121页 |
| ·热影响区表面纳米化后应力腐蚀开裂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0页 |
| ·焊缝表面纳米化后应力腐蚀开裂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0-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第123-12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 ·后期工作展望 | 第125-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42页 |
| 致谢 | 第142-14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荣誉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