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土水力全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本构模型研究 | 第17-22页 |
·非饱和土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 第22-23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3-24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非饱和土固液气水力耦合数学模型 | 第26-50页 |
·土体细观结构特征 | 第26页 |
·固液气耦合数学模型 | 第26-34页 |
·基本假定 | 第26-29页 |
·质量守恒方程 | 第29-32页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32-33页 |
·问题描述 | 第33-34页 |
·耦合模型的退化形式 | 第34-50页 |
·水力耦合模型 | 第34-36页 |
·水-气两相流模型 | 第36-37页 |
·饱和-非饱和渗流模型 | 第37-40页 |
·非稳定渗流模型 | 第40-50页 |
第三章 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模型与土水特征曲线 | 第50-112页 |
·考虑颗粒黏结效应的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50-76页 |
·颗粒黏结效应 | 第50-57页 |
·加载/湿陷屈服方程 | 第57-59页 |
·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59-62页 |
·模型验证 | 第62-76页 |
·考虑变形和滞回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 第76-97页 |
·土体孔隙分布及其演化 | 第76-80页 |
·考虑变形与滞回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 第80-87页 |
·高吸力条件下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 第87-89页 |
·模型验证 | 第89-97页 |
·考虑变形效应的非饱和土渗透特性模型 | 第97-112页 |
·饱和渗透系数模型 | 第98-99页 |
·改进的Mualcm统计模型 | 第99-102页 |
·相对渗透系数模型 | 第102-104页 |
·模型验证 | 第104-112页 |
第四章 非饱和土水力全耦合热力学一致性本构模型 | 第112-132页 |
·热力学分析 | 第112-115页 |
·水力全耦合本构模型 | 第115-120页 |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 第120-123页 |
·水力全耦合本构模型试验验 | 第123-132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23-124页 |
·各向同性压缩试验验证 | 第124-125页 |
·干湿循环试验验证 | 第125-127页 |
·剪切试验验证 | 第127-128页 |
·干湿循环和剪切试验验 | 第128-132页 |
第五章 非饱和土水力全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 第132-174页 |
·固液气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 第132-152页 |
·等效积分形式 | 第132-135页 |
·有限元离散 | 第135-139页 |
·弹塑性本构积分 | 第139-144页 |
·求解策略与流程 | 第144-146页 |
·砂柱排水算例 | 第146-152页 |
·水力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 第152-153页 |
·饱和 非饱和渗流数值分析方法 | 第153-161页 |
·有限元格式与计算流程 | 第153-154页 |
·算例验证 | 第154-161页 |
·非稳定渗流数值分析方法 | 第161-174页 |
·有限元计算格式 | 第161-165页 |
·有限元计算流程 | 第165页 |
·砂槽排水算例 | 第165-168页 |
·排水砂槽渗流试验 | 第168-174页 |
第六章 岩土介质多场耦合模型应用研究 | 第174-206页 |
·降雨入渗过程中土质边坡固液气三相耦合分析 | 第174-185页 |
·计算模型 | 第174-177页 |
·结果分析 | 第177-185页 |
·水布垭工程应用 | 第185-206页 |
·工程概况 | 第185-186页 |
·耦合机理 | 第186-189页 |
·计算模型 | 第189-193页 |
·成果分析 | 第193-20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6-210页 |
·主要结论 | 第206-207页 |
·研究展望 | 第207-210页 |
附录A 与弹塑性本构积分有关的矩阵 | 第210-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34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234-238页 |
致谢 | 第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