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

《婴宁》研究史论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9-12页
 一、 《婴宁》研究史论的价值和意义第9-10页
 二、 《婴宁》研究被关注的缺位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10-12页
  1、 研究被关注的缺位第10页
  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10-12页
第一章 《婴宁》研究分期第12-26页
 一、 1679-1949 年:评点期第13-18页
  1、 基本研究状况第13-15页
  2、 呈现的阶段特征第15-18页
 二、 1950-1980 年:发轫期第18-19页
  1、 基本研究状况第18页
  2、 呈现的阶段特征第18-19页
 三、 1980-1999 年:勃兴期第19-23页
  1、 基本研究状况第19-21页
  2、 呈现的阶段特征第21-23页
 四、 2000 年——今;多元化发展期第23-26页
  1、 多元化发展期的基本研究状况第23-24页
  2、 多元化发展期呈现的阶段特征第24-26页
第二章 《婴宁》人物研究史论第26-38页
 一、 人物的命名第26-30页
  1、 “复归婴儿说”第26-28页
  2、 “婴鳞说”第28-29页
  3、 “撄宁说”第29-30页
 二、 关于人物性格形象的讨论第30-38页
  1、 “有意为性格论”第32-35页
  2、 “无意为性格论”与“自在审美说”第35-38页
第三章 《婴宁》主题研究史论第38-51页
 一、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第38-41页
 二、 文化内蕴角度对《婴宁》的解读第41-45页
  1、 “真情至性”的时代文化第41-42页
  2、 “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第42-44页
  3、 “封闭”与“开放”的地域文化第44-45页
 三、 其它角度对《婴宁》的解读第45-51页
  1、 生态美学角度第45-47页
  2、 法学角度第47-49页
  3、 色彩学等其它角度第49-51页
第四章 《婴宁》叙事艺术研究史论第51-55页
 一、 “笑”立胎、“花”为眼的结构模式第51-53页
 二、 “互补”和“干预”的叙事模式第53-55页
第五章 《婴宁》的对比研究史论第55-66页
 一、 “同中求异”的同向对比第55-61页
  1、 与中国文学形象的同向对比第55-59页
  2、 与外国文学形象的同向对比:婴宁与雷梅苔丝第59-61页
 二、 “异中求同”的逆向对比第61-66页
  1、 与聊斋中逆向形象的对比:婴宁与青凤第62-63页
  2、 与聊斋外逆向形象的对比:婴宁与林黛玉第63-66页
结语第66-67页
注释第67-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6页
附录第76-80页
后记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浒传》作者为罗贯中考论
下一篇:论“80后”文学的玄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