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5页 |
目录 | 第5-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20页 |
·二斑叶螨及其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二斑叶螨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二斑叶螨的危害 | 第11-12页 |
·二斑叶螨抗药性 | 第12-15页 |
·抗药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二斑叶螨产生抗性的原因 | 第13-14页 |
·二斑叶螨抗药性机制 | 第14-15页 |
·二斑叶螨综合治理 | 第15-16页 |
·杀虫剂混配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杀虫剂混配增效作用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杀虫剂之间混配增效作用 | 第17-18页 |
·阿维菌素与其他药剂之间混配增效作用 | 第18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供试药剂、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供试药剂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供试虫源 | 第21页 |
·毒力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雌成螨毒力测定 | 第21页 |
·卵毒力测定 | 第21页 |
·模拟田间混配药效试验 | 第21-22页 |
·酶比活力测定方法 | 第22-25页 |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试剂配制 | 第22页 |
·标准曲线制备 | 第22页 |
·酶源制备 | 第22页 |
·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 | 第22-23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试剂配制 | 第23页 |
·酶源制备 | 第23-24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测定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1页 |
·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抗药性 | 第25-30页 |
·10种药剂对二斑叶螨敏感种群雌成螨毒力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二斑叶觸郑州种群雌成觸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现状 | 第26-27页 |
·二斑叶螨沂源种群雌成螨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现状 | 第27-28页 |
·二斑叶螨昌乐种群雌成螨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现状 | 第28-29页 |
·二斑叶螨寿光种群雌成螨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现状 | 第29-30页 |
·二斑叶螨卵的抗药性 | 第30-35页 |
·10种药剂对二斑叶螨敏感种群卵毒力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二斑叶螨郑州种群卵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现状 | 第31-32页 |
·二斑叶螨沂源种群卵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现状 | 第32-33页 |
·二斑叶螨昌乐种群卵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现状 | 第33-34页 |
·二斑叶螨寿光种群卵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现状 | 第34-35页 |
·阿维菌素与5种杀菌剂混配对苹果二斑叶螨杀虫效果的影响 | 第35-40页 |
·混配实验浓度设置 | 第35页 |
·阿维菌素与嗯酮·氟硅唑混配对二斑叶螨的杀虫效果 | 第35-36页 |
·阿维菌素与多菌灵、代森锰锌混配对二斑叶螨的杀虫效果 | 第36-37页 |
·阿维菌素与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混配对二斑叶螨的杀虫效果 | 第37-39页 |
·模拟田间混配药效试验结果 | 第39-40页 |
·二斑叶螨种群抗性生化机理 | 第40-41页 |
·抗性与敏感种群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结果 | 第40页 |
·抗性与敏感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抗药性测定 | 第41-42页 |
·混配药效研究 | 第42-43页 |
·抗性生化机理 | 第43-44页 |
5 结论 | 第44页 |
·二斑叶螨抗药性水平 | 第44页 |
·阿维菌素与5种杀菌剂混配效果 | 第44页 |
·二斑叶螨抗药性生化机制 | 第44页 |
创新之处及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