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绪论 | 第8-22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二、文献综述内容 | 第10-18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0页 |
六、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传统道德元素——乡村德育的价值选择与困境 | 第22-31页 |
一、乡村生活道德的良善传统 | 第22-27页 |
(一)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情感 | 第23页 |
(二) 人与他人:不带功利色彩的朴素交往 | 第23-26页 |
1、诚信,立人之本 | 第25页 |
2、忠孝,为人之德 | 第25-26页 |
3、礼让,不争之谦 | 第26页 |
4、互助,友爱之情 | 第26页 |
(三) 人与自我:顺其自然的朴素生命 | 第26-27页 |
二、现代生活道德在乡村传播 | 第27-31页 |
(一) 竞争性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乡村人与他者的关系 | 第28页 |
(二) 理性化的人际关系在乡村辐射 | 第28页 |
(三) 原子化的个性角色在农民身上延伸 | 第28-30页 |
(四) 享乐、拜金主义对农民价值追求的冲击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乡村传统道德元素的历史变迁及其德育价值 | 第31-42页 |
一、乡村教育的历史变迁 | 第31-37页 |
(一) 清末明国年间乡村教育的萌芽 | 第32-33页 |
(二) 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与乡村教育家的探索之路 | 第33-36页 |
(三) 社会转型时期乡村德育与传统道德的分离 | 第36-37页 |
二、乡村德育崇尚传统道德元素 | 第37-40页 |
(一) 乡村教育立足乡土价值本身 | 第37-38页 |
(二) 乡村德育推崇传统道德的价值理念 | 第38-40页 |
三、传统道德元素守护乡村德育 | 第40-42页 |
(一) 传统道德元素孕育于古老的乡村文明 | 第40-41页 |
(二) 传统道德找到农民“回家”的路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从传统道德元素看乡村德育现状与问题——基于子孙塘个案调查 | 第42-76页 |
一、村庄的活动述描:乡村传统德育的背景 | 第43-50页 |
(一) 德育的自然环境:“生活在别处”却不改其农民本性 | 第43-45页 |
(二) 德育的人文环境:信任互助的熟人社会也要承担人情的“负担” | 第45-47页 |
(三) 德育的环境变迁:一个“差序格局”里的宗族社会的异化 | 第47-50页 |
二、村庄德育途径的道德叙事:乡村传统道德元素的传承载体 | 第50-66页 |
(一) 村庙信仰的传统德育功能 | 第50-52页 |
(二) 村庄传统风俗习惯里的德育影射 | 第52-56页 |
(三) 乡村娱乐生活渗透着农民的传统道德教化 | 第56-63页 |
(四) 村庄生活方式里的传统德育秩序 | 第63-66页 |
三、村庄德育现状的调查访谈:乡村传统道德元素的变迁 | 第66-76页 |
(一) 村庄传统道德教育在代际间的实现与变迁 | 第67-70页 |
(二) 村庄诚信、互助、礼让的邻里传统与现代式微 | 第70-76页 |
第四章 以传统道德元素为视角寻找乡村德育出路 | 第76-88页 |
一、国外传统道德元素的教育道路与乡村德育借鉴 | 第76-81页 |
(一) 国外乡村德育的探索 | 第76-77页 |
1、印度:依托深厚的宗教和种性传统 | 第76-77页 |
2、韩国:“新村运动”倡导物质文明建设与农民伦理精神教育的互动 | 第77页 |
(二) 国外传统道德教育的推崇与启示 | 第77-81页 |
1、韩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渗透于农民生活 | 第77-79页 |
2、日本:传统道德思想与教育相得益彰 | 第79页 |
3、新加坡:东西伦理整合下守住传统东方儒家伦理 | 第79-80页 |
4、英美:本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复兴 | 第80-81页 |
二、中国乡村德育的期盼与未来——乡村传统道德元素的回归 | 第81-88页 |
(一) 乡村社会依托传统道德元素的本土性 | 第81-84页 |
1、立足传统道德与乡村社会、乡村人的深层意蕴 | 第81-82页 |
2、于传统道德元素的乡村生活载体中寻找乡村德育的素材 | 第82-83页 |
3、取传统道德元素之精华,行乡村德育扬弃中传承之路 | 第83页 |
4、乡村熟人社会的舆论自发监督着传统道德元素的践行 | 第83-84页 |
(二) 乡村家庭开启传统道德元素的启蒙意义 | 第84页 |
(三) 乡村学校践行传统道德元素的教育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