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平原河网区域水环境现状 | 第12页 |
| ·嘉兴水环境现状与问题 | 第12-15页 |
| ·溶解氧对水环境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 ·溶解氧与水体自净 | 第15-16页 |
| ·溶解氧与水生生物 | 第16页 |
| ·溶解氧与底泥 | 第16页 |
|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2 溶解氧平衡因素和底泥耗氧量测量及影响因素概述 | 第18-35页 |
| ·河流溶解氧平衡因素介绍 | 第18-26页 |
| ·大气复氧 | 第18-22页 |
| ·水工建筑物的复氧作用 | 第22页 |
| ·光合作用和生物呼吸耗氧 | 第22-25页 |
| ·BOD耗氧量、硝化作用耗氧量、化学耗氧量和底泥耗氧量 | 第25-26页 |
| ·底泥耗氧量实验方法与影响耗氧量因素 | 第26-34页 |
| ·底泥耗氧量的测量 | 第27-28页 |
| ·底泥耗氧量的影响因素 | 第28-32页 |
| ·部分河流的SOD值总结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3 嘉兴溶解氧平衡研究 | 第35-48页 |
| ·溶解氧日间变化监测 | 第35-41页 |
| ·研究区域污染源概况 | 第35-37页 |
| ·监测点布置 | 第37-39页 |
| ·监测结果 | 第39-41页 |
| ·大气复氧系数 | 第41-44页 |
| ·经验公式 | 第41-42页 |
| ·静止状态下大气复氧系数 | 第42-43页 |
| ·DELTA方法计算复氧系数 | 第43-44页 |
| ·初级生产力和总耗氧量 | 第44-47页 |
| ·初级生产力和总耗氧量计算及分析 | 第44-46页 |
| ·暴雨对河流生物特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底泥耗氧量研究 | 第48-58页 |
| ·实验室底泥耗氧量研究 | 第48-50页 |
| ·采样地点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 ·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 ·现场底泥耗氧量研究 | 第50-56页 |
| ·实验地点与装置 | 第50-51页 |
| ·底泥物理性状分析 | 第51-52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5 QUAL2Kw模型建立及灵敏性分析 | 第58-74页 |
| ·QUAL2Kw模型介绍 | 第58页 |
| ·QUAL2Kw水质模型适用范围 | 第58-70页 |
| ·前期数据收集 | 第59页 |
| ·河段划分 | 第59-60页 |
| ·水力参数 | 第60-61页 |
| ·QUAL2Kw模型关于溶解氧平衡原理 | 第61-64页 |
| ·模型主要参数 | 第64-66页 |
| ·模型边界条件及参数确定 | 第66-70页 |
| ·灵敏性分析 | 第70-73页 |
| ·浮游植物和底部藻类比较 | 第70-72页 |
| ·其它参数的灵敏性分析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 ·未来期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附录:河流水环境修复方法浅谈 | 第8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