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来源 | 第8-9页 |
| ·课题背景 | 第8页 |
| ·课题来源 | 第8-9页 |
|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外散状物料称重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散状物料称重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1-13页 |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 2 散状物料输送带垂度检测与张力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4-22页 |
| ·提高皮带秤称重精度耐久性的需求分析 | 第14页 |
| ·系统的方案设计 | 第14-18页 |
| ·输送带垂度检测方案一 | 第15-16页 |
| ·输送带垂度检测方案二 | 第16-17页 |
| ·输送带垂度检测方案三 | 第17-18页 |
| ·散状物料输送带垂度检测与张力分析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第18-21页 |
| ·系统的设计环境简介 | 第18-19页 |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9-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3 散状物料输送带垂度检测与张力分析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2-36页 |
| ·下位机微控制器选型 | 第22-24页 |
| ·下位机传感器选型及主要功能 | 第24-25页 |
| ·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设计及流程 | 第25-27页 |
| ·下位机数据采集板原理图设计 | 第27-34页 |
| ·CPU模块 | 第27-28页 |
| ·电源模块 | 第28-29页 |
| ·外部存储器模块 | 第29-30页 |
| ·看门狗模块 | 第30-32页 |
| ·通讯模块 | 第32页 |
| ·程序下载接口 | 第32-34页 |
| ·下位机数据采集板PCB布图及制板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散状物料输送带垂度检测与张力分析系统软件设计 | 第36-67页 |
| ·下位机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第36-53页 |
| ·输送带去振基本算法研究 | 第36-40页 |
| ·输送带去振卡尔曼滤波器算法研究 | 第40-43页 |
| ·下位机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设计 | 第43-53页 |
|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53-55页 |
| ·上位机软件开发流程 | 第53-54页 |
| ·数据存储技术 | 第54-55页 |
| ·通讯技术研究 | 第55-66页 |
| ·RS-485网络通讯的选型 | 第55-56页 |
| ·PC端接口转换器 | 第56-57页 |
| ·通信协议软件开发及流程 | 第57-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基于实验数据的散状物料输送带张力的数学模型研究 | 第67-75页 |
| ·现场输送带载料模型分析 | 第67-68页 |
|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垂度-流量曲线拟合 | 第68-71页 |
|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原理 | 第68页 |
| ·流量与垂度实验 | 第68-69页 |
| ·垂度-流量特性研究 | 第69-71页 |
|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 ·拟合模型误差比较 | 第71-72页 |
| ·张力数学模型 | 第72页 |
| ·输送带最大垂度分析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6 散状物料输送带垂度检测与张力分析系统实现 | 第75-79页 |
| ·系统主界面及设置 | 第75-76页 |
| ·状态监控界面及运行 | 第76-77页 |
| ·数据查询界面及运行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 ·论文总结 | 第79-80页 |
|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