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融合网络中多层协作的垂直切换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9页 |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9-10页 |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异构网络融合及其垂直切换 | 第12-18页 |
·垂直切换判决模型 | 第18-20页 |
·垂直切换执行技术 | 第20-27页 |
·环境感知模型 | 第27-30页 |
·文献综合评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异构网络融合模型 | 第31-38页 |
·异构融合网络的形成 | 第31-32页 |
·理想的异构融合网络模型 | 第32-35页 |
·异构网络的融合模型 | 第32-34页 |
·融合网络的目标模型 | 第34-35页 |
·网络融合的演进路线 | 第35-37页 |
·以用户为中心的异构融合网络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异构融合网络的环境感知和多层协作机制 | 第38-50页 |
·引言 | 第38页 |
·环境感知机制 | 第38-46页 |
·环境感知的思想 | 第38-40页 |
·应用场景 | 第40页 |
·多层多维环境感知模型 | 第40-41页 |
·多层多维算法 | 第41-45页 |
·基于 HDMCA 的垂直切换初始化 | 第45-46页 |
·多层协作机制 | 第46-49页 |
·多层协作的思想 | 第46-47页 |
·多层协作模型 | 第47-48页 |
·多层协作的关键技术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融合网络中多层协作垂直切换的判决与执行 | 第50-69页 |
·引言 | 第50页 |
·垂直切换的判决 | 第50-54页 |
·最优化的垂直切换判决模型 | 第51-52页 |
·切换预测算法 | 第52-53页 |
·网络选择算法 | 第53-54页 |
·多层协作的交互和垂直切换的流程 | 第54-68页 |
·SIP 概要 | 第55-63页 |
·多层协作的交互机制 | 第63-65页 |
·多层协作垂直切换的流程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性能分析 | 第69-80页 |
·引言 | 第69页 |
·多层协作垂直切换性能的理论分析 | 第69-70页 |
·环境感知模型的原型系统 | 第70-71页 |
·仿真分析 | 第71-78页 |
·环境感知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71-74页 |
·垂直切换判决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74-77页 |
·多层协作垂直切换的仿真分析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研究总结 | 第80-81页 |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85-86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86-87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