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技法论文--中国画技法论文

傅狷夫与傅派山水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引言第12-14页
第一章 傅狷夫生平及其绘画历程第14-58页
 第一节 傅狷夫绘画历程第17-22页
  一、传承(江南)第17-19页
  二、写生及创作(巴蜀)第19-20页
  三、地域及独创(台湾)第20-22页
 第二节 傅狷夫的创作观念及绘画思维第22-35页
  一、以临摹为基础第22-25页
  二、技法要熟能生巧并创新法第25-27页
  三、创作思维第27-28页
  四、艺术史论及艺术评论第28-30页
  五、创立新风格第30-32页
  六、改革及写生的重要第32-33页
  七、“大众化”的创作题材第33-34页
  八、文人画第34-35页
 第三节 傅狷夫绘画风格形式及图像分析第35-47页
  一、师承及早期作品第35-36页
  二、傅狷夫重庆时期作品第36-37页
  三、博狷夫上海时期作品第37-38页
  四、与浙派比较第38-39页
  五、渡台以后创新技法第39-41页
  六、傅狷夫渡台后作品第41-45页
  七、傅狷夫风格分析第45-47页
 附图第47-58页
第二章 傅派山水画的风格特征及内涵第58-73页
 第一节 台湾乡土笔墨的呈现第60-61页
 第二节 云的表现方式第61-63页
  一、烟云表现形式第61-62页
  二、云海第62-63页
 第三节 水的表现方式第63-65页
  一、海涛第63-64页
  二、瀑布第64-65页
 第四节 皴法的表现方式第65-67页
  一、台湾的山脉第65-66页
  二、台湾海岸及山脉的岩石第66-67页
  三、表现形式第67页
 第五节 创新的艺术创作观念第67-69页
 附图第69-73页
第三章 傅派山水发展的背景及环境第73-81页
 第一节 台湾光复初期水墨画的发展第73-74页
 第二节 乡土写实水墨的兴起第74-76页
 第三节 任教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第76-77页
 第四节 美展及评审的影响第77-81页
第四章 傅派谱系及其流变第81-148页
 第一节 傅派弟子第一代画家第83-91页
  一、苏峰男第83-84页
  二、李义弘第84-86页
  三、罗振贤第86-88页
  四、蔡茂松第88页
  五、张伸熙第88-89页
  六、涂璨琳第89-90页
  七、李春祈第90-91页
 第二节 傅派弟子第二代画家第91-102页
  一、蔡友第91-92页
  二、林进忠第92-94页
  三、黄才松第94-95页
  四、萧进兴第95-96页
  五、吴汉宗第96页
  六、许文融第96-97页
  七、张进勇第97-98页
  八、刘文贵第98-99页
  九、李宗仁第99-100页
  十、高义瑝第100-101页
  十一、林锦涛第101-102页
 第三节 傅派山水艺术风格的广布及传承第102-104页
 第四节 台湾艺术大学书画系的教学理念及成果第104-108页
  一、教学师资第104-105页
  二、教学目标及课程规划第105-106页
  三、教学风气第106-108页
  四、教学及研究成果第108页
 第五节 傅派山水的演进及变异第108-117页
  一、美及写实阶段第109-111页
  二、表现阶段第111-113页
  三、风格及形式阶段第113-115页
  四、自主阶段第115-117页
 第六节 绘画风气转变看台湾艺术大学山水画衰落人物画的兴起第117-122页
  一、绘画风气的转变第117-118页
  二、美展竞赛的影响第118-120页
  三、大陆改革开放,台湾解严,两岸交流后的影响第120-122页
 附图第122-148页
第五章 傅派山水在台湾水墨画中的独特价值及影响第148-159页
 第一节 传统及创新第148-149页
 第二节 本土风情及世界观第149-150页
 第三节 以写生、造境创造本土水墨第150-152页
 第四节 由中得心源而呈现独特风格第152-153页
 第五节 傅狷夫及渡海三家的比较第153-159页
附录第159-175页
 (表一) 历届台湾省展傅派代表画家参展作品一览表第159-168页
 (表二) 历届大展傅派代表画家参展作品第168-173页
 (表三) 台湾14至60届全省美展国画作品入选题材统计表第173-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90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0-192页
致谢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墨人物画的现(当)代性问题研究
下一篇:晚清金石文化研究--以潘祖荫为纽带的群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