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对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与实践 | 第10-16页 |
| ·国外对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与实践 | 第10-13页 |
| ·国内对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与实践 | 第13-16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9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19-24页 |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19页 |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 ·人口承载力理论 | 第19-20页 |
| ·人地系统理论 | 第20页 |
| ·农业系统理论 | 第20页 |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种模式 | 第22-24页 |
| ·东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22页 |
| ·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22-23页 |
|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23页 |
| ·沙漠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23页 |
| ·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23页 |
|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沈北新区农业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状况 | 第24-38页 |
| ·沈北新区发展概况 | 第24-27页 |
| ·沈北新区可持续农业演变 | 第27-31页 |
| ·沈北新区农业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 ·农业资源变化 | 第28-29页 |
| ·农业模式变化 | 第29-30页 |
| ·农民收益变化 | 第30-31页 |
| ·农民状况变化 | 第31页 |
| ·沈北新区城郊型农业的作用 | 第31-33页 |
| ·经济作用 | 第31页 |
| ·社会作用 | 第31页 |
| ·生态作用 | 第31-32页 |
| ·示范带头作用 | 第32-33页 |
| ·沈北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 第33-38页 |
| ·农业土地非农化,耕地资源的流失问题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 第33-35页 |
| ·观念滞后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35页 |
| ·投入不足制约农业基础条件改善 | 第35-36页 |
| ·科技创新能力低下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 第36-37页 |
| ·农民非农转移缓慢迟滞农业效率提升进程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沈北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建议 | 第38-46页 |
| ·战略方面的调整 | 第38-43页 |
| ·资源环境战略 | 第38-40页 |
| ·农业发展战略 | 第40-42页 |
| ·农民的增收战略 | 第42页 |
| ·农民转化战略 | 第42-43页 |
| ·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 ·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43-44页 |
| ·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 | 第44页 |
| ·从技术层面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44页 |
| ·加强农业技术研究 | 第44页 |
| ·发展农业技术人才,控制人才的流失 | 第44页 |
|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 第44-45页 |
| ·宣传引导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件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