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新加坡社会的体现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8-10页 |
| 目次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影响 | 第15-17页 |
|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整体社会的影响 | 第18-19页 |
| ·主要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议题 | 第19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儒家思想精髓 | 第22-44页 |
| ·儒家教育思想 | 第23-37页 |
| ·成人的意义与价值 | 第24-28页 |
| ·成人的理想 | 第28-29页 |
| ·成人之道 | 第29-37页 |
| ·儒家政治思想 | 第37-44页 |
| ·为政以德 | 第37-41页 |
| ·德主刑辅 | 第41-44页 |
| 第三章 儒家德育思想在新加坡德育的体现 | 第44-71页 |
| ·儒家德育思想对新加坡第一次儒家复兴运动的影响 | 第45-52页 |
| ·本地的华人文化寻根基础 | 第45-48页 |
| ·中国南来的官绅,文人配合维新事业的动力 | 第48-52页 |
| ·儒家教育思想对新加坡第二次儒家复兴运动的影响 | 第52-71页 |
| ·以“儒家伦理”配合“治国之纲” | 第54-62页 |
| ·以“公民道德与教育”配合“共同价值观” | 第62-71页 |
| 第四章 儒家德治思想在新加坡治国实践中的体现 | 第71-110页 |
| ·儒家“八德”作为治国之纲 | 第72-92页 |
| ·忠 | 第74-77页 |
| ·孝 | 第77-79页 |
| ·仁爱 | 第79-84页 |
| ·礼 | 第84-86页 |
| ·义 | 第86-87页 |
| ·廉 | 第87-90页 |
| ·耻 | 第90-92页 |
| ·“共同价值观”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 第92-110页 |
|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 第92-95页 |
|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 第95-102页 |
| ·社会关怀,尊重个人 | 第102-103页 |
| ·协商共识,避免冲突 | 第103-105页 |
|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 第105-11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0-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2页 |
| 附录 | 第122-125页 |
| 作者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