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言 | 第12-19页 |
| ·缘起 | 第12-13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 ·历史街区及其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 ·场所精神及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 ·对象界定 | 第15页 |
| ·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 第2章 当代中国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几个问题 | 第19-28页 |
| ·透视历史街区复兴 | 第19-21页 |
| ·场所精神论丧——从现象看问题 | 第21-26页 |
| ·似曾相识 | 第21-22页 |
| ·见物不见人 | 第22-23页 |
| ·原真生活消失 | 第23-24页 |
| ·假古董横行 | 第24-25页 |
| ·认同感丧失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28页 |
| 第3章 历史街区与场所精神理论回顾 | 第28-37页 |
| ·历史街区复兴的理论简述 | 第28-32页 |
| ·西方国家相关理论 | 第28-30页 |
| ·国内相关理论 | 第30-32页 |
| ·场所精神理论简述 | 第32-34页 |
| ·现象学——直观体验生活 | 第32-33页 |
| ·场所精神理论 | 第33-34页 |
| ·场所精神理论对历史街区复兴的启示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4章 构成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要素解读 | 第37-56页 |
| ·场所精神的形成、保存与张扬 | 第37-41页 |
| ·“容颜”安在? | 第37-39页 |
| ·“青春”留驻? | 第39-40页 |
| ·“梦想”张扬? | 第40-41页 |
| ·场所精神的构成要素剖析 | 第41-54页 |
| ·“画纸”——背景要素 | 第41-43页 |
| ·“画作”——实体要素 | 第43-52页 |
| ·“神韵”——魅力要素 | 第52-54页 |
| ·场所精神三大要素观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5章 用场所精神要素观解读靖港古镇 | 第56-73页 |
| ·复兴前的靖港 | 第56-59页 |
| ·复兴后的靖港 | 第59-62页 |
| ·个人亲历 | 第59-60页 |
| ·问卷调查 | 第60-62页 |
| ·解读与评价靖港 | 第62-69页 |
| ·融合自然,展现地域特性 | 第62-63页 |
| ·修旧如旧,复兴实体环境 | 第63-67页 |
| ·恢复生活氛围,延续人文魅力 | 第67-68页 |
| ·背后的故事 | 第68页 |
| ·失缺与不足 | 第68-69页 |
| ·感悟与启示 | 第69-73页 |
| ·延续原真风貌 | 第69-70页 |
| ·恢复原真生活 | 第70-71页 |
| ·接轨可持续发展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附录A 复兴后的靖港古镇问卷调查 | 第80-81页 |
| 附录B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 第81-83页 |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84-85页 |
|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