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斑痣盘菌分类历史 | 第11-13页 |
·科的分类 | 第11页 |
·属的分类 | 第11-12页 |
·种的分类 | 第12-13页 |
·斑痣盘菌的形态学、地理分布及经济重要性 | 第13-15页 |
·斑痣盘菌的形态学 | 第13-14页 |
·斑痣盘菌的地理分布 | 第14-15页 |
·斑痣盘菌的经济重要性 | 第15页 |
·菌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5-18页 |
·分子系统学的定义 | 第15-16页 |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斑痣盘菌目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 第18页 |
·菌物分类学的几种方法 | 第18-19页 |
·多相分类 | 第18-19页 |
·多性状综合分类 | 第19页 |
·现代分子分类系统 | 第19页 |
·几种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 | 第19-20页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1-27页 |
·样品的采集与整理 | 第21-22页 |
·外部形态观查 | 第22页 |
·显微检查 | 第22页 |
·室内分离纯化与培养 | 第22-23页 |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22-23页 |
·培养性状观察与记述 | 第23页 |
·四川散斑壳和二郎山散斑壳菌的培养特性研究 | 第23-24页 |
·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4页 |
·营养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4页 |
·pH值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4页 |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4页 |
·几种斑痣盘菌的ITS序列分析 | 第24-27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24-25页 |
·DNA的提取 | 第25页 |
·引物的选择 | 第25-26页 |
·PCR扩增 | 第26页 |
·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26-27页 |
·ITS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7页 |
4 结果和分析 | 第27-41页 |
·种的描述 | 第27-32页 |
·悬钩子皮下盘菌 | 第27-28页 |
·玉龙舟皮盘菌 | 第28页 |
·二郎山散斑壳 | 第28-29页 |
·针叶树散斑壳 | 第29页 |
·松针散斑壳 | 第29-30页 |
·四川散斑壳 | 第30页 |
·朱焦皮下盘菌 | 第30-31页 |
·江南散斑壳 | 第31-32页 |
·普通皮下盘菌 | 第32页 |
·培养性状记述 | 第32-34页 |
·悬钩子皮下盘菌(Hypoderma rubi) | 第32-33页 |
·江南散斑壳(Lophodermium jiangnanense) | 第33页 |
·二郎山散斑壳(Lophodermium erlangshanense) | 第33页 |
·松针散斑壳(Lophordermium pinastri) | 第33页 |
·四川散斑壳(Lophodermium sichuanense) | 第33-34页 |
·针叶树散斑壳(Lophordermiumconigenum) | 第34页 |
·普通皮下盘菌(Hypoderma commune) | 第34页 |
·四川散斑壳和二郎山散斑壳菌的培养特性研究 | 第34-40页 |
·四川散斑壳(Lophodermium sichuanense)培养特性研究 | 第34-37页 |
·二郎山散斑壳(Lophodermium erlangshanense)培养特性研究 | 第37-40页 |
·斑痣盘菌种内遗传多样性ITS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图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