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8页 |
·研究目的、思路和原则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原则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农用地产能核算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农用地产能的概念及其构成 | 第23-24页 |
·农用地产能的概念 | 第23页 |
·农用地产能的构成 | 第23-24页 |
·农用地产能核算理论 | 第24-29页 |
·农业生态带理论 | 第24页 |
·土地生产力和生产潜力理论 | 第24-25页 |
·生产要素理论 | 第25页 |
·土地质量观 | 第25-26页 |
·土地经济学原理 | 第26-27页 |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7页 |
·土地适宜性理论 | 第27-29页 |
3 农用地产能核算体系构建 | 第29-41页 |
·农用地产能与农用地分等的关系 | 第29-30页 |
·农用地理论产能核算 | 第30-32页 |
·技术思路 | 第30-31页 |
·理论单产核算 | 第31页 |
·核算农用地分等单元理论总产 | 第31页 |
·区域理论产能核算 | 第31-32页 |
·农用地可实现产能核算 | 第32-34页 |
·技术思路 | 第32-33页 |
·建立抽样单元可实现单产与相应单元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 | 第33页 |
·分耕地二级利用类型建立函数关系 | 第33页 |
·农用地分等单元可实现单产核算 | 第33页 |
·核算农用地分等单元可实现产能 | 第33页 |
·区域可实现产能核算 | 第33-34页 |
·农用地实际产能核算 | 第34-35页 |
·技术思路 | 第34页 |
·确定乡(镇)域实际产能 | 第34-35页 |
·确定县域实际产能 | 第35页 |
·区域农用地理论利用强度 | 第35-36页 |
·区域农用地可实现利用强度 | 第36-37页 |
·区域农用地理论利用潜力评价 | 第37-38页 |
·区域农用地可实现利用潜力评价 | 第38-39页 |
·提出农用地产能提高的措施 | 第39-41页 |
4 泗阳县农用地产能核算实证研究 | 第41-65页 |
·泗阳县概况 | 第41-44页 |
·自然与区域 | 第41页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41-42页 |
·县域土地利用状况 | 第42-44页 |
·泗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概况 | 第44-47页 |
·泗阳县农用地光温生产潜力 | 第47页 |
·泗阳县农用地理论产能 | 第47-50页 |
·建立农用地理论产能核算模型 | 第47-48页 |
·理论产能的测算 | 第48页 |
·理论产能的区域差异 | 第48-50页 |
·泗阳县农用地可实现产能 | 第50-53页 |
·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可实现产能的测算 | 第51-52页 |
·可实现产能的区域差异 | 第52-53页 |
·泗阳县农用地实际产能 | 第53-55页 |
·农用地实际产能数据 | 第53-54页 |
·实际产能的测算 | 第54页 |
·实际产能的区域差异 | 第54-55页 |
·泗阳县农用地利用强度 | 第55-56页 |
·理论利用强度 | 第56页 |
·可实现利用强度 | 第56页 |
·泗阳县农用地利用潜力 | 第56-58页 |
·农用地理论利用潜力 | 第57页 |
·农用地可实现利用潜力 | 第57-58页 |
·泗阳县农用地不同层次产能的比较 | 第58-60页 |
·泗阳县农用地产能提高的措施建议 | 第60-61页 |
·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的应用建议 | 第61-6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